《中山桥赋》
黄河之水,自天而来,奔流不息,横贯金城。兰州形胜,自古为西北锁钥,然大河阻隔,南北往来,唯赖舟楫,风波险恶,行旅艰难。清光绪三十三年,德商承建,始创铁桥,名曰"兰州黄河铁桥",后为纪念中山先生,易名"中山桥"。百年沧桑,巍然屹立,今作此赋,以志其盛。
一、形胜之要
金城兰州,地处河西走廊之咽喉,控扼丝绸之路之要冲。南依皋兰,北枕白塔,黄河中贯,形胜天成。然则大河奔涌,浊浪排空,夏秋之际,水势尤盛。两岸相望,咫尺天涯,商旅阻滞,军民嗟叹。昔有浮桥,随波起伏,冬拆春建,劳民伤财。明洪武年间,始立镇远浮桥,以二十四舟为基,铁缆横江,虽胜于无,终非久计。
二、建桥始末
光绪初年,左文襄公督甘,即有建桥之议,惜国力维艰,未克施行。至三十三年,陕甘总督升允,锐意革新,与德商泰来洋行订约,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工料,华洋工匠合力,费银三十万六千余两,历时三载,于宣统元年告竣。桥长二百三十三米有奇,宽七米余,五孔四墩,钢铁结构,时为黄河第一座永久性铁桥。通车之日,万民空巷,欢呼雷动,西北交通,为之改观。
三、匠心独运
观夫中山桥之构造,可谓匠心独运。桥墩以水泥砌石为基,深入河床,稳如磐石。钢架纵横,铆钉密布,结构严谨,力承千钧。桥面铺以木板,车马行人,络绎不绝。两侧护栏,铁铸花纹,简朴大方。每当旭日初升,铁桥映水,金波荡漾;暮色苍茫,华灯初上,如长虹卧波。四季更迭,景致各异:春水初涨,夏浪奔腾,秋波澄澈,冬凌晶莹,而铁桥傲立,亘古如斯。
四、百年沧桑
中山桥历经百年,见证近代中国之沧桑巨变。民国十五年,北伐军过桥入城,兰州光复。抗战期间,苏联援华物资,经此桥转运前线,为抗战生命线之一环。解放兰州时,铁桥成为军事要冲。建国后,多次加固修缮,一九五四年铺设沥青桥面,一九八九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六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已不再通车,专供行人游览,然其历史价值,愈显珍贵。
五、精神永驻
中山桥非独交通之枢纽,实为精神之象征。它见证了兰州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桥上有先贤足迹,有商贾吆喝,有学子书声,有战士步伐。每一颗铆钉都凝结着智慧,每一寸钢铁都承载着记忆。今日之中山桥,与邻近之白塔山、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塑,共组兰州名片。夜幕降临,彩灯辉映,游人如织,恍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结语
噫吁嚱!一桥飞架,天堑通途。百年中山桥,不仅是钢铁之躯,更是兰州之魂。它承载着过去,连接着现在,通向未来。黄河水滔滔东去,中山桥巍巍屹立,正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愿我金城儿女,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如中山桥般坚韧不拔,如黄河水般勇往直前。是为赋。
作者:蔺峰
2025年07月06日
作者简介:
甘肃兰州,西北师大会计学、省委党校经管学毕业。青春岁月,知青年代,青春年华,贺兰军魂。以笔为友,以诗会友。作品见诸于省市党报、高校新闻网、校报、校刊,省、市级及国内知名网络平台。并有获奖。作品有诗歌,散文,论文。篇数千章,字数百万。题材广,视角新,与三观同韵,与时代共鸣。著有散文诗集《沁雨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