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小英雄马毛姐:浪尖上的红色传奇
康宇涛
1949年4月的长江,江水奔涌,暗流激荡。在炮火纷飞的夜色中,一位年仅14岁的少女马毛姐,以瘦弱的肩膀扛起船桨,带领解放军战士横渡长江天险,用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红色传奇。
马毛姐出生在安徽无为县马家坝村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十分艰难。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母在长江上打渔、摆渡,练就了一身娴熟的驾船本领。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马毛姐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和对百姓的剥削压迫,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的火种。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集结长江北岸,准备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作风,很快在沿江一带的群众中传开。马毛姐和乡亲们看到,战士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村民挑水、干农活,和国民党军队的恶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让马毛姐打心眼里信任解放军,也渴望能为解放事业出一份力。
当得知解放军要征集船只和船工帮助渡江时,马毛姐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但因为她年纪太小,又是女孩子,征兵的同志一开始拒绝了她。马毛姐不甘心,偷偷跟着哥哥来到渡口,趁着夜色,毅然跳上了一艘准备出发的木船。面对劝阻,她坚定地说:“我从小在长江上划船,比很多大人都熟,我能行!”最终,她成为了渡江战役中年龄最小的船工,也是唯一被授予“一等功臣”的女性。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万炮齐发,火光冲天,照亮了漆黑的江面。马毛姐所在的船只载着30多名解放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敌人的炮弹不断在江面炸开,激起巨大的水柱,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马毛姐毫不畏惧,咬紧牙关,拼命划桨,汗水和江水湿透了她的衣衫。途中,她的右臂不幸被子弹击中,鲜血直流,但她强忍着疼痛,始终没有放下船桨,还不断鼓励战士们:“别怕,快到对岸了!”
在马毛姐和其他船工的奋力拼搏下,船只冲破敌人的火力封锁,顺利抵达长江南岸。随后,她又不顾危险,多次往返于长江两岸,运送了一批又一批解放军战士。战斗结束后,马毛姐因表现英勇,被授予“一等功臣”“支前模范”等荣誉称号,还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1年9月,马毛姐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毛主席见到她时,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说:“你就是那个渡江小英雄吧,很了不起!”毛主席不仅称赞她的勇敢,还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她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临别时,毛主席特意送给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下“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份珍贵的礼物和嘱托,成为了马毛姐一生的精神动力。
回到家乡后,马毛姐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后来,她进入合肥麻纺织厂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干就是30多年。工作期间,她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退休后,马毛姐也没有闲下来,她经常走进学校、社区,为孩子们和群众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承红色精神,教育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马毛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信念和奉献的故事。她用小小的身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伟大的壮举;她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马毛姐的精神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她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红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作者简介
康宇涛,兴平红枫叶志愿者协会会长、香鸿燎辣椒食品有限公司老板。热心公益,投身慈善,着重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他带领的团队爱心活动不间断,志愿服务常态化,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他和他的团队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荣誉加身、光环满身,却为人谦逊,从不骄傲自满,现为咸阳市最美志愿者。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