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若冰与《柴达木手记》
文/史飞翔


【李若冰简介】
李若冰(1926-2005),陕西泾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西部文学的拓荒者、“石油文学”奠基人之一。1938年,他12岁时,逃亡延安参加抗战剧团,后调西北文工团和中央党校工作。1944年,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时,考官是孙犁。1945年,调中央宣传部任助理秘书,后主办《群力报》,1948年,在西北军区政治部任秘书。1950年转业,入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进修,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兼任酒泉地质勘探大队副大队长,先后多次进柴达木,在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和礼泉农村深入生活。195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1959年起,出版《柴达木手记》《旅途集》《山·湖·草原》等。1971年重返陕北,写出多篇反映党中央转战陕北生活的散文,结集为《神泉日出》。其后出版了《高原语丝》《爱的渴望》《塔里木书简》《满目绿树鲜花》等十余部。历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文化文物厅厅长、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陕西省文联”)主席。1999年,荣获中国石油铁人文学特殊贡献奖,被称为“石油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2002年10月,76岁高龄的李若冰第七次到西部油田采访写作。2005年3月24日,李若冰因病逝世,享年79岁。
【编者按】李若冰以“行走者”的姿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刻下独特印记。作为石油文学与西部文学的先驱,他将创作根系深扎于柴达木盆地的戈壁荒漠,以《柴达木手记》为载体,构建了一部兼具史诗品格与人文温度的精神图谱。这部散文集突破了时代文学的叙事框架,既以纪实笔触还原了石油工人在“生命禁区”的拓荒历程——风沙中的钻井台、油灯下的勘探笔记、驼铃摇曳的戈壁征途,又以诗性语言熔铸自然景观与生命意志的对话,使“柴达木”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奋斗精神的象征符号。在艺术维度,李若冰独创“报告文学式的散文笔法”:细节描写如“沙砾磨破的手套”“冻裂的嘴唇”具现劳动之艰,象征手法以“骆驼刺”“胡杨林”隐喻建设者的韧性,而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的交织,则让英雄主义从概念化叙事中突围,化作可触可感的个体生命体验。这种将新闻现场感、诗学意境与哲学思辨熔于一炉的创作路径,使其作品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美学感染力。《柴达木手记》的时代意义更在于重构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当“行走精神”成为李若冰创作的灵魂底色——五次深入柴达木、与工人同吃同住的亲历性书写,打破了文人旁观式的创作惯性,使文字成为劳动者汗水与热血的结晶。这种“在场性”创作对当代文学仍具启示意义:唯有脚踏大地、贴近生活肌理,才能避免文本沦为悬浮的修辞游戏。如今再读这部作品,戈壁滩上跃动的生命之光,依然照亮着文学应抵达的精神高度。故而,史飞翔老师在《李若冰与<柴达木手记>》一文中,对李若冰先生的代表作《柴达木手记》这部散文集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并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它予以分析解读,而这部作品则是靠李若冰先生的“行走精神”完成的。李若冰先生的“行走精神”对当今作家们如何走出舒适区,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则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编辑:纪昀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若冰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视角,成为石油文学和西部文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柴达木手记》等,不仅是当代散文史上的艺术佳作,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李若冰先生的一生,是深入基层、扎根生活、奋战在石油勘探第一线的光辉历程。他的“行走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从事文学创作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若冰先生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却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他早年便涉足文坛,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文学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李若冰先生不断探寻文学的真谛,深入挖掘生活的本质,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其中,《柴达木手记》是李若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柴达木盆地为背景,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石油勘探工作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石油工人们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精神。作品中,李若冰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将石油勘探工作的艰辛与壮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时
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李若冰先生的《柴达木手记》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部散文集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大西北的风情和地质工作者的生活,更以其激昂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向读者展现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驰骋在西部大漠上的豪迈气魄。通过对《柴达木手记》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若冰先生的文学追求和思想情感,以及这部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柴达木手记》是李若冰先生深入柴达木盆地,与地质工作者们共同生活的真实记录。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西部地质工作者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热情歌颂。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西部世界,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建设者们为祖国建设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在主题思想上,《柴达木手记》体现了李若冰先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他通过对西部地质工作者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为祖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敬意。在作品中,李若冰先生不仅赞美了建设者的英勇和坚韧,更表达了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和感激。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使得《柴达木手记》成为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艺术特色上,《柴达木手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敬。李若冰先生以一位地质工作者的身份深入西部大漠,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和体验那里的生活。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西部大漠的荒凉与壮美、地质工作者的坚韧与乐观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作品中,李若冰先生不仅记录了建设者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他通过对建设者们的情感描写和心理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在表现手法上,《柴达木手记》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和技巧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首先,李若冰先生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西部大漠的荒凉与壮美。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里的自然风光和地质特点。其次,他善于运用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世界。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李若冰先生将建设者们的坚韧、乐观和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他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例如,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戈壁”“骆驼”等意象,不仅象征着西部大漠的荒凉与壮美,更寓意着建设者们的坚韧和毅力。
《柴达木手记》自出版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广泛的好评和赞誉。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广大读者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柴达木人,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柴达木手记》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了中国西部文学和石油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在文学价值上,《柴达木手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学作品。首先,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大西北的风情和地质工作者的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西部世界的窗口。其次,它通过对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热情歌颂,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最后,它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除《柴达木手记》外,李若冰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也广受读者喜爱。他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无论是描绘自然风光、记录生活琐事,还是抒写人生感悟、探讨社会现象,李若冰先生都能够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文学内涵,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
李若冰先生的一生与石油勘探事业紧密相连。他深入基层、扎根生活,长年奋战在石油勘探的第一线。他先后五次进入柴达木盆地,与石油工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在那里,他亲身感受到石油勘探工作的艰辛和危险,也见证了石油工人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为他的文学作品注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感。
除了柴达木盆地之外,李若冰先生还曾在大庆油田、关中农村、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地生活和工作。他深入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将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视角,使得李若冰先生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李若冰先生的创作生涯中,“行走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他不断行走于各地之间,深入基层、扎根生活,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点滴细节。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自己的笔触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种“行走精神”不仅是他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他作为一位作家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深刻理解。
李若冰先生的“行走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从事文学创作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学创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位作家,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关注,不断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深刻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和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为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等著作22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