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贺胡伟胜同学将出征全国演讲大赛
蒙世清(云南昭通)
乌蒙雏凤启清声,笔架云霞砺剑鸣。
万卷已融滇海月,千钧正举翰林旌。
舌摇铜殿星河转,气贯虹山斗柄横。
莫谓伟胜初展翼,燕然石上早镌名。
雏凤清声动九州——品读蒙世清《七律·贺胡伟胜同学出征全国演讲大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以诗言志"始终是文人最庄重的精神仪式。蒙世清先生这首贺诗,以乌蒙山的雄浑为底色,以翰林文脉为经纬,为即将出征全国演讲大赛的胡伟胜同学构建了一个兼具地域特色与精神高度的艺术世界。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却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文化时空的三重升华。
一、地理意象的匠心经营
首联"乌蒙雏凤启清声,笔架云霞砺剑鸣"以蒙太奇手法展开画卷。"乌蒙"二字既是实指云贵高原的地理坐标(毛泽东"乌蒙磅礴走泥丸"),更暗含《尚书·禹贡》"蒙山导江"的文明源流意象。诗人将演讲者比作"雏凤",既呼应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典故而示期许,又以"笔架云霞"的奇特意象——昭通笔架山实景与文人挥毫的象征结合,形成"自然造化与人文淬炼"的双重隐喻。
颔联"万卷已融滇海月,千钧正举翰林旌"完成空间拓展。"滇海月"化用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的浩渺,喻指参赛者已吸纳云南文脉精华;"翰林旌"则通过翰林院这一古代最高文化机构的意象,将赛事提升到文明传承的高度。地理空间的层层外扩(乌蒙山-滇池-京城翰林),恰似演讲者从乡土走向全国的征程。
二、演讲艺术的史诗表达
颈联"舌摇铜殿星河转,气贯虹山斗柄横"堪称演讲艺术的通感式书写。"铜殿"暗指昆明金殿(中国最大铜铸殿宇),"星河转"既形容演讲如银河倾泻的感染力,又暗合《庄子·天运》"天籁"之说;"虹山"在昭通方言中既指彩虹映照的山峦,又与"气贯长虹"的成语形成互文。诗人以"斗柄横"的天象作结,取《鹖冠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之意,喻示演讲者将引领时代风尚。
这种表达突破传统贺诗套路,将演讲升华为"天文与人文共振"的文化事件。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用铜殿的金属质感、星河的视觉流动、虹山的色彩变幻、斗柄的空间指向,构建出多维度的艺术感知体系。
三、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尾联"莫谓伟胜初展翼,燕然石上早镌名"用典尤为精妙。"燕然石"典出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班固《封燕然山铭》有"勒以崇山,永世宪"之句。诗人以此喻指:虽为初次参赛,但演讲者的文化积淀已注定其不凡。这种历史投射,与首联"雏凤"形成"幼凤-丰羽-凌云"的成长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暗藏"文武之道"的辩证:笔架山(文)-砺剑鸣(武)、舌摇铜殿(文)-气贯虹山(武)、翰林旌(文)-燕然石(武)。这种设计或许暗示:当代演讲既需文人思辨,更需战士般的表达魄力。蒙世清作为昭通学院教授,其诗作总能在地域文化中开掘出普世价值,此诗正是"乌蒙气派"与"中国精神"的完美合璧。
结语
在这首七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于一位演讲者的期许,更是对文化传承者的礼赞。当"滇海月"遇见"翰林旌",当"铜殿星河"碰撞"虹山斗柄",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青年的声音中获得了新生。正如诗中所预言:那些在乌蒙山麓磨砺出的清声,终将在燕然石上刻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