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诗词铸丰碑:马学林笔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钢铁脊梁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在当代中国诗歌的壮阔图卷中,马学林先生创作的十首同名诗词《赞近现代20名中国之父人物之十五詹天佑》,宛如一组气势恢宏的浮雕,以铿锵的平水韵与流转的词牌格律,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伟岸身影深深镌刻进民族记忆的殿堂。这些作品穿越时间风尘,以文学特有的力量唤醒了沉睡于历史深处的精神回响——詹天佑所代表的,何止是京张铁路蜿蜒于燕山山脉的钢铁轨道?那分明是近代中国在屈辱中挺起的民族脊梁,是“天工人可代”的自主信念在苍茫大地上的第一次响亮宣言。在历史长卷上,詹天佑以血肉之躯在中国大地上刻下了一条钢铁脊梁。马学林先生的十首同名诗词,以磅礴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为这位“中国铁路之父”奏响了一曲不朽的赞歌。这些诗章如飞驰的列车,穿越百年时光,将詹天佑的伟岸身影与不朽功勋,铿锵有力地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
(一)马学林的十首诗词,犹如十块精心雕琢的基石,共同筑起一座文学的丰碑,其核心意象构筑出詹天佑的精神肖像。
1、“负笈西洋探学渊”、“少年跨海觅真师”、“负笈渡沧桑”——开篇诗句如深沉的号角,反复咏叹着詹天佑少年远航、负笈求索的壮举。这“负笈”的身影,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求知渴望,更是积贫积弱的民族对现代科技文明的深切企盼。而“归来赤子聚英贤”、“归来铸铁师”则如金石之声,宣告了学成报国的赤子之心。这一“去”一“归”之间,勾勒出近代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后“科技救国”的典型精神轨迹。
2、当詹天佑面对莽莽群山,诗词的笔锋陡然转向磅礴的工程气象:“千山凿隧穿云壑,万岭盘龙破锁巅”、“凿岭穿霄开雾壑,盘龙越涧破天荒”、“凿山龙脊越,盘岭鬼工镌”。这些诗句以雷霆万钧之力,描绘了京张铁路穿山越岭的惊世伟业。“穿云壑”、“破锁巅”、“破天荒”等词,字字千钧,将工程的自然阻隔升华为民族突破枷锁的象征。钢钎凿击巨岩的火星,在文字中迸发为民族自强意志的璀璨光芒。
3、其中最耀眼的技术明珠,当属青龙桥“人”字形展线。马诗浓墨重彩地予以礼赞:“人形展线夺天权”、“人形路展千峰锁”、“人字轨书史”、“人字轨收千嶂钥”。这一“人”字,不仅是对自然地势的智慧驯服,更是“人定胜天”的宣言。马学林用“夺天权”、“破天规”等词,将工程技术升华为与天地对话的壮举。当列车沿着“人”字轨迹蜿蜒而上,这流动的钢铁线条便是在群山间书写的不朽史诗。
(二)十首诗词体裁丰富,各具匠心,从不同维度切入,共同完成了对詹天佑精神世界的立体勘探。
1、七律以其庄重典雅的体式,承载了对詹天佑一生功业的宏观礼赞。如第一首以“负笈西洋”起兴,经“千山凿隧”、“万岭盘龙”的壮阔铺陈,终至“神州自筑栋梁骨,百载诗歌赞路篇”的升华,结构严谨,气象恢弘。平水韵的运用更添历史的厚重回响。
2、五律则如金石镌刻,字字精炼,高度凝练詹天佑的精神特质。如第四首“凿山龙脊越,盘岭鬼工镌。人字轨书史,神谋路破天”,寥寥数语,凿山之力、盘岭之智、人字之巧、神谋之勇,如浮雕般凸现,尽显五律“缩万里于咫尺”的艺术魅力。
3、词作部分则展现了情感的澎湃激荡。《山花子》中“盘壑飞云凌绝堑,鬼神篇”,《临江仙》里“绞龙腾峻岭,铁轨入云端”,意象奇崛,境界飞动,将铁路工程的艰险与詹天佑的胆魄,渲染得惊心动魄。而《翻香令》“沧涛烧火铁凝香”的工业意象与古典词牌的碰撞,《浣溪沙》“岂惧他人言碎语?自凭科技勇前祥”的直抒胸臆,则赋予詹天佑的科技报国之路以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人格光辉。
(三)马学林诗词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们以文学之力,将詹天佑的工程伟业熔铸为永恒的民族精神图腾。
1、当“百载汽鸣萦峭壁”、“百年鸣笛响”、“车声千载响”在诗句中反复回荡时,钢轨的震颤已化为历史的脉搏。这穿越世纪的笛声,是詹天佑“科技救国”精神最雄辩的延续。京张铁路的钢轨,不仅延伸在燕赵大地,更铺展在民族觉醒的征途上,正如诗中所言:“志挽神州通血脉”——詹天佑所疏通的,是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的淤塞命脉。
2、诗词中“坚脊飞桥惊鬼斧”的“脊梁”,“金钢铸脊梁”的“脊梁”,早已超越了工程学的意义。詹天佑用钢轨为病弱的国家锻造了一副坚硬的脊梁,而他自己,也以其智慧、勇气与担当,化身成支撑民族自信的精神脊梁。“脊梁担国运,峻岭立峰巅”,这铿锵的诗句,正是对其历史地位最精准的文学定位。
3、詹天佑的伟大,在于他成功地将西方先进技术内化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独特智慧。青龙桥“人”字形设计,正是这种“内化”与“超越”的完美结晶。马学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天策谋收九域时”、“神谋谋收九域疆”。詹天佑的“谋”,是立足本土、因地制宜的东方智慧,是在西方技术框架内注入中国灵魂的创造性转化。他打破垄断,不仅靠技术,更靠这种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变通与智慧。
结语
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是文学长廊中为詹天佑矗立的十座丰碑。它们以古典韵律为钢轨,以铿锵文字为基石,以深沉情感为蒸汽,将我们带回那个铁轨初叩荒野的年代。当“百载诗歌赞路篇”的诗句在耳畔响起,我们不仅看到一个工程师在悬崖峭壁上写下的传奇,更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屈辱中奋力挺起的钢铁脊梁所蕴含的磅礴力量。詹天佑的名字,已如那穿山越岭的钢轨,深深嵌入大地的肌理;而马学林的诗词,则如列车永不停息的笛声,载着这份穿越时空的“眷诚”精神,在神州大地上永恒回响——那是在群山之巅,以不屈意志和卓绝智慧写下的、属于一个民族的壮丽诗行。
而今高铁如银龙般穿行于神州大地,詹天佑时代的蒸汽机车虽已驶入历史,但其精神内核仍在新时代的轨道上轰鸣向前。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恰如十座矗立在时间原野上的精神车站,让我们得以在此驻足回望——那穿越云壑的钢铁巨龙,那破锁千嶂的人字形轨迹,至今仍在向未来延伸,以不可阻挡之势宣告:一个民族一旦挺直了精神的脊梁,便没有什么天堑不可跨越,没有什么高峰不可征服。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