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婷(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暮色悄然浸染,晚餐的余味尚在唇齿。不知哪位同事一声提议:“出去走走?”众人默契颔首,推开玻璃门,夏夜湿润微凉的风便裹了上来。
散步的迷人,恰在那份随性的“无目的”。不必追赶时间,无需强求结论,纵使沉默漫延,也只觉自在安然。鞋底摩挲落叶的细碎,便利店冰柜固执的嗡鸣,不知谁家窗扉飘出的辣椒炒肉香……这些琐屑的生活切片,像拼图般将同事们白日里略显板正的面孔,一一勾勒得鲜活温润。白日工作的紧绷,仿佛被这夜色悄然按下了暂停键。
起初,话题还绕着未尽的报表、明日的议程打转。行至一处转角,话语却兀自拐了弯。“快看这路边花!”黄医生忽地扬声,“上次在坪石买菜,路边就有人卖它呢!”目光齐刷刷投向水渠围墙的缝隙间——一簇花,正静静绽放在逼仄的天地里。有人俯身凑近,嘀咕:“这么多花球……莫不是绣球?”“绣球花瓣哪有这般小巧玲珑,”立刻有人反驳,“倒像是野生的紫茉莉。”第三位掏出手机一扫,软件竟跳出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号:“臭牡丹”!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单凭名号,“臭牡丹”实在算不得动听。一个“臭”字,常令人生出几分疏离。实则,揉碎叶片散出的那股类似腐殖质的特殊气息,恰是它抵御虫害的“生化铠甲”,一种独特的生命密码。深究之下,这看似“不雅”的植物,竟是位“全能选手”:花形清秀,观赏性颇高;生命力更是强悍,对环境几乎不挑不拣。更令人称奇的是其药食同源的价值。在中医的智慧里,它堪称天然的“消炎卫士”——取其根煮水泡脚,能消水肿、祛风除湿;以根熬汤沐浴,对荨麻疹、湿疹等皮肤困扰多有助益;炎炎夏日,撷其花朵入茶,清暑解热。那茶汤并无怪味,反透着一股清香,入口微苦,旋即回甘,韵味悠长。
有趣的是,名中虽冠“牡丹”,它与那雍容华贵的真国色却无半点亲缘。全凭这独特的气息,令虫蚁避之不及,成就了它野性的顽强。夏夜里,那一蓬蓬花序,宛如一盏盏精巧的小灯笼,在幽暗处晕开柔和的光,默默点缀着沉沉的夜色。
谁能想到,一次寻常的饭后踱步,竟化作一场充满惊喜的自然探微之旅?下次漫步街头,不妨缓下步履,凝神细察。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你也能邂逅如“臭牡丹”这般既有趣又实用的草木精灵,揭开身边世界暗藏的奇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