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魂铸核魄:马学林十首诗词赞颂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的精神图谱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在当代中国科技史的星空中,卢鹤绂院士如一颗恒星般璀璨夺目。这位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巨匠,以铀235临界质量估算、核壳模型理论、同位素测量技术等开创性成就,为共和国铸就了不朽的科学丰碑。马学林先生以传统诗词为刻刀,创作十首同名佳作,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框架中,为卢鹤绂雕琢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精神浮雕。当稻穗的弧线温柔地亲吻大地,当卫星的轨道庄严地拥抱苍穹,当天眼在浩渺宇宙中睁开凝视的瞳孔,当核潜艇在幽深海洋划开无声的轨迹……华夏大地的脊梁,便在这群星璀璨的名字中巍然挺立:袁隆平、钱学森、邓稼先、南仁东……他们以生命为笔,以智慧为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镌刻下“中国之父”的不朽印记。今日,国家一级诗人、格律诗词非遗传承人、“七一勋章”获得者马学林先生,以二百首心血凝成的同名诗词,与马彦先生二十篇深邃精到的赏析文章,汇成这部厚重的礼赞。这不仅是文字的交响,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星空的双重仰望——科学巨匠以理性之光凿破混沌,诗人与解人则以诗性之光,令这光芒在人心中永恒燃烧。
一、裂变惊寰宇:科学功勋的诗意显影
马学林以雷霆之笔聚焦卢鹤绂最耀眼的科学光芒。在《七律·下平一先》中“裂变惊天百载先”如一道闪电,瞬间照亮卢鹤绂在国际上率先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临界大小的历史性突破。那“惊”字所含的震动之力,正是科学发现撼动世界格局的传神写照。《临江仙》中“裂变光腾惊禹甸”与“妙推临界处,穹宇尺痕寒”相映成趣。前句以“惊禹甸”的浩荡气势展现其成果对神州大地的震撼;后句则以“穹宇尺痕寒”的冷峻意象,暗喻其临界质量计算如寒星般精确,在无垠宇宙中刻下中国人的智慧刻度。
对于卢鹤绂在质谱技术上的革命性贡献,《翻香令》中“光天尺,标同位”六字精炼如手术刀。“光天尺”将精密的科学仪器升华为丈量天地的神器,“标同位”则直指其发明的时间积分法对轻同位素丰度测量的革新意义。这种化技术为诗眼的功力,在《浣溪沙》“同位精标穹宇宙”中达到极致——“穹宇宙”三字使实验室的微观突破拥有了囊括星河的宏观气魄。
二、金魄熔岱岳:精神品格的意象升华
马学林的笔触穿透公式与数据,直抵卢鹤绂的灵魂熔炉。“熔金赤胆归民众,钢铁丹心铸剑肩”(《七律·下平一先》)以冶金意象锻造出科学家的精神合金。赤胆为民是熔炉中的炽热金液,钢铁意志是千锤百炼的护国剑肩。这种刚毅在《七律·下平七阳》中发展为“熔志金魂辉伟业,擎科铁臂固边疆”——金魂辉映的不仅是个人成就,更是以科学铁臂守护山河的壮怀。“鹤”的意象在多首诗中凌空展翅。“鹤鸣霄汉巅”(《五律·下平先》)、“鹤啸云峰立玉琪”(《七律·上平四支》)、“鹤唳轻风立八荒”(《七律·下平七阳》)——这冲破云霄的鹤唳,正是卢鹤绂超拔流俗、独立探索的科学风骨象征。
当“鹤鸣云汉外,光耀两弹天”(《临江仙》)奏响时,我们仿佛看见其精神如白鹤翱翔于两弹事业的壮阔天宇。《山花子》下片“熔志岱宗擎日月,铸魂坤轴定江山”堪称精神锻造的巅峰之笔。岱宗(泰山)与坤轴(地轴)组成天地巨柱,“熔志”“铸魂”的过程正是将个人生命熔铸进支撑国运的钢铁脊梁。那“擎日月”“定江山”的伟力,是一位科学家对民族最炽烈的献祭。
三、壳启千秋境:理论宇宙的词章重构
对卢鹤绂提出的核壳模型,马学林创造了极具张力的诗性表达。“壳模型拓新天地”(《七律·下平阳》)、“壳启新穹千纪境”(《山花子》)、“壳开新境启千玄”(《临江仙》中,“壳”字被赋予创世般的魔力。这个微观物理概念在诗中膨胀为开天辟地的巨斧——劈开的是认知的新宇宙,开启的是千年的智慧疆域。
《五律·上平四支》“壳启千秋境,风鸣绛帐琪”更将科学探索与教育传承完美焊接。“绛帐”典出东汉马融设帐授徒,此处暗喻卢鹤绂在复旦等校的理论物理教育;“风鸣”则让新理论如清风吹拂学术殿堂。当“壳启”的理性之光与“绛帐”的人文之风共振,一位科学教育家立体肖像跃然纸上。
四、星槎渡深渊:探索者原型的诗学复现
马学林为卢鹤绂披上了中华神话中的探索者战袍。“核舟独泛九驰”(《七律·上平四支》)、“星槵渡渊”(《五律·下平一先》)、“核槎独泛九霄煌”(《翻香令》)——这些诗句共同调用“星槎”典故。《博物志》载有人乘槎至天河遇牛郎织女,诗人借此将核物理研究升华为横渡知识星河的壮丽航行。那“独泛”的孤勇,正是科研先驱直面未知的决绝身影。
在《浣溪沙》“核舟独泛九霄霜”中,“霜”字淬炼出双重寒光:既指宇宙深空的绝对零度,也暗喻冷战时期核研究的凛冽环境。而《临江仙》“轻舟独泛星湍”以“星湍”喻科研险阻,一叶轻舟搏击星河激流的画面,正是卢鹤绂在国际封锁中逆流而上的精神速写。
五、诗律铸丰碑:科技史诗的文体创新
马学林在传统诗体中注入现代科技灵魂,创造了独特的科技英雄史诗。十首作品构成严密矩阵:七律如重剑劈开宏观叙事,五律似短刃雕刻核心瞬间;《山花子》《临江仙》的婉转恰似理论之精妙,《翻香令》《浣溪沙》的跌宕犹如实验之跃动。当“量宙同时辨”(《五律·下平一先》)以五言浓缩同位素测量原理,“析雾同云辨,驭雷临界驰”(《五律·上平四支》)用十字驾驭核裂变能量,我们看到旧体诗在表现现代科学时的惊人弹性。
更可贵的是,诗人始终在科学理性中灌注人文温度。《七律·上平四支》“熔志金辉凝岱岳,铸魂铁魄见真知”中,“真知”不仅是物理定律,更是熔金铸魂的生命结晶;《翻香令》结句“鹤鸣时、云帐涌春江”,以“春江”意象预言核能开发的和平愿景——这恰是卢鹤绂晚年投身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诗意呼应。
六、 科学探索之路,向来是孤独者穿越无涯长夜的苦旅。马学林先生的诗笔,正是要在这万古长夜中寻觅那最动人心魄的星火。他深谙格律这一“带着镣铐舞蹈”的古老法则,却使其在颂赞现代丰碑时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十首为一组,反复咏叹,不仅是对科学巨匠伟业多棱镜般的透视,更是以诗词独有的复沓与回环,在读者心版上反复铭刻,如同历史本身深沉的回响。钱学森笔下,那“箭破长空惊浩宇”的磅礴气势,正是诗人对“两弹一星”元勋们无惧封锁、自力更生之浩然正气的诗性提炼;袁隆平诗章里,“稻浪千重济世粮”的丰饶意象,则饱含对“让天下人远离饥饿”这份朴素而崇高信念的无上敬意。马学林先生以传统诗词的精致容器,盛装了最前沿的科学精神之醇酒,让艰深的探索化作了可触可感的生命温度。
七、 马彦老师的赏析,则如精准的导航,引领读者穿越诗歌意象的密林,抵达科学精神的核心高地。他解析袁隆平“田畴作纸写春秋”的诗句,不仅道出诗人以田地为纸、辛劳为墨的巧妙构思,更深掘出袁隆平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生命融入稻浪的赤子情怀。当目光投向“天眼之父”南仁东,赏析文字精妙点出诗中“群山铸镜望空”的“铸”字,凝聚了多少殚精竭虑与无悔坚守——这“铸”是心血熔炉,是意志锻打,更是生命与苍穹的最终对话。马彦的解读,是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的精巧焊接,让峻岭般高耸的功绩显露出其温热肌理,使读者得以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聆听他们血脉中奔涌着的家国潮音。
结语
马学林的十首诗词如同十面棱镜,折射出卢鹤绂院士的多维光辉。在“裂变惊天”的科技突破与“熔金赤胆”的精神锻造之间,在“核舟独泛”的探索孤勇与“壳启千秋”的理论开创之际,一位民族科学巨人的完整肖像巍然矗立。这些诗作不仅是用平水韵写就的赞歌,更是以词林正韵锻打的铭文——当“鹤鸣云峰立玉琪”的清音响彻未来,卢鹤绂以科学精神熔铸的核能丰碑,将永远在民族复兴的天幕上绽放不灭的光芒。在这诗与核共振的苍穹下,一个古老民族用最典雅的文学形式,为它的科学之子加冕了不朽的星辰冠冕。
这部凝结心血的著作,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对二十位巨匠个体的颂扬。它是对一个民族在困顿中如何挺起脊梁、于封锁中如何自力更生、面对未知如何勇毅前行的集体记忆的深情复写。当刘广志钻井勘探的坚韧、詹天佑铺就钢铁大动脉的巧思、于敏点燃“太阳”的惊天智慧、童第周探索生命奥秘的执着……通过马学林格律铿锵的诗句与马彦洞幽烛微的赏析,再次磅礴激荡于我们胸中时,一种属于整个文明的精神图谱便恢弘展开。这图谱上,不仅闪耀着过往的星辰,更清晰地标定着未来的航向——它无声昭示:唯有将科学理性之真、人文情怀之善与艺术表现之美熔铸为一炉,方能锻打出民族复兴最坚不可摧的精神引擎。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7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