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经》认为
艮、巽、兑三方为「三吉」
乾、坤、坎、离、震为「五凶」
《催官篇》将亥称为「天皇第一贵」,艮、丙、巽、辛、兑、丁为「六秀」;《玉尺经》则视乾、坤为「二老」,辰、戌、丑、未为「四库」,认为这些是贵人不临的「四暗金煞」,来龙不可触犯。照此说法,「三吉六秀」是至贵的龙脉,「二老四库五凶」是至贱的龙脉。若说阴龙为贵、阳龙为贱,为何丑、未、震属阴却也被嫌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今暂不谈贵龙,且看所谓「贱龙」的案例:广西昌氏的茅潭山祖地,来龙为乾龙,立辰向,后代出了宰相,两个儿子中进士;钱塘茅氏的三台山祖地,来龙为坤龙,立癸向,后代出了状元;福建林氏的狮锁山祖地,来龙为辰龙,立戌向,后代出了五位尚书,科举连绵;铅山费氏祖地,辰龙戌向,出了状元;余姚谢氏祖地,戌龙辰向,出了宰相;繁县黄氏祖地,戌龙辰向,出了副宪并世代科举;会稽陶氏的蓄尖祖地,丑龙丁向,出了会元;余姚谢氏祖地,未龙巽向,出了宰相、探花、会元。其他如壬龙、子癸龙、乙龙、寅甲龙、午龙、申龙等,都有著名的吉地案例,不胜枚举。既然乾、坤为「二老」,辰、戌、丑、未为「四库」,为何反而出大贵人呢?
再查青田元助刘氏祖地,来龙为庚酉龙,立辛山乙向;丰城世科李氏祖地,艮龙入首,立戌山辰向;兰溪世宜章氏祖地,坤申龙入首,立坤山艮向;我乡廉宪徐氏祖地,戌乾龙入首,立乾山驿向——这些都是阴龙配阳向、阳龙配阴向,属于「阴阳驳杂」,为何反而出大贵人?
由此可见,二十四山的龙脉都可安葬,二十四向都可立向,不能以二十四方的阴阳划分来判定龙脉贵贱。龙脉的贵贱源于祖山来龙的形势,而非方位的阴阳属性。况且,龙脉不过是从亥方入首就称亥龙,从乾方入首就称乾龙,并非因二十四方位的名称,就真有二十四样不同的龙脉。所以,二十四方位只能用来分辨龙脉的阴阳五行,以便择吉避凶,绝不能用方位来判定龙脉的贵贱。司马头陀说:「用方向来对应外部气场的符应是可以的,但用方向来确定龙穴的真假则不行。因为龙穴确定后,方向自然随之而定,而非由方向来定龙穴。」这话确实有道理啊!
详细解说:
一、核心矛盾:方位理气派的理论冲突
1. 不同典籍的方位吉凶悖论
《海角经》《催官篇》等将艮、巽、兑等定为「三吉六秀」,乾、坤等定为「五凶」,但《玉尺经》又将乾、坤视为「二老」,辰戌丑未为「四库凶煞」,甚至同一方位(如艮)在《催官篇》中为「六秀」,却在其他理论中可能被归为凶方,暴露了方位理论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作者质问:若按「阴龙贵、阳龙贱」划分,为何属阴的丑、未、震也被列为凶龙?这种逻辑矛盾直指方位理论的根基缺陷——其吉凶定义缺乏统一标准,全凭主观设定。
2. 案例实证:「凶方出贵」的颠覆性事实
作者列举10余例真实案例,如乾龙(五凶)出宰相、坤龙(五凶)出状元、辰龙(四库凶煞)出五尚书等,以「铁证」说明:被方位理论判定为「至贱」的龙脉,反而孕育了显贵家族。这如同用「火克金」理论预测金属熔化,却发现火中金属完好,直接推翻了理论的普适性。
二、批判「方位决定论」的三大逻辑
1. 方位是「符号标签」,非龙脉本质
龙脉的「亥龙」「乾龙」只是按入首方位的命名,如同人按出生地叫「北京人」「上海人」,不代表其品性高低。作者指出:龙脉的本质是「祖宗来龙的形势」(如山脉走势、落脉形态),方位只是人为划分的符号,若将符号等同于本质,如同以姓名断人富贵,荒谬至极。
2. 阴阳驳杂的「凶局」反成吉地
传统理论认为「阴龙阳向、阳龙阴向」为「阴阳驳杂」,主凶,但案例中此类布局反出大贵。作者借此揭示:方位的「阴阳配合」是机械教条,真实风水的吉凶取决于「龙穴形势是否藏风聚气」,而非符号层面的「阴阳纯杂」。例如:某宅坐北朝南(阳向),但若背后无山(龙身孤单),即便方位「纯阳」也是凶地;反之,若龙身有势,即便方位「驳杂」也能成吉。
3. 二十四龙「平等论」的颠覆性观点
作者提出:「二十四龙皆可葬,二十四向皆可向」,打破了方位派的等级划分。这一观点的本质是:龙脉的价值在于「自然形势是否优越」,而非「方位名称是否吉利」。如同土地的肥力取决于土壤结构,而非地图上的坐标编号——肥沃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方位,都能种出庄稼;贫瘠的土地即便在「吉方」,也难有收成。
三、形势派的核心主张:「龙穴优先于方位」
1. 司马头陀名言的深层逻辑
「龙穴既定,方向随之」:强调先通过形势确定龙穴真伪(如落脉是否真、穴场是否聚气),再根据龙穴调整方向,而非颠倒顺序,以方位定龙穴。这如同建房先选地基(是否平坦、避风),再定门窗朝向,而非先画图纸(方位)再找地基,体现「实事求是」的实践逻辑。
2. 祖宗来龙「形势论」的科学内涵
「贵践出于祖宗来龙」:指龙脉的贵贱取决于祖山到穴场的整体走势,如山脉是否蜿蜒灵动(势)、落脉是否藏风聚气(形)。这与现代地理学的「地形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理论相通——向阳缓坡、背山面水的地形(形势好)自然宜居,与方位无关;而陡峭风口、岩石裸露的地形(形势差),即便方位「吉」也不宜居。
四、与现代科学的呼应及对当代风水的启示
1. 批判「符号迷信」的现代意义
当今仍有风水师宣扬「某方位建房必凶」「某朝向旺财」,本质是将方位符号神秘化,与文中批判的「以方向定龙穴」如出一辙。作者的启示是:需先考察环境本身(如周边是否有污染、地形是否安全),再考虑方位辅助(如坐向避开西晒),而非舍本逐末。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文中案例证明:同一方位(如辰龙)在甲地为凶,在乙地却为吉,关键在于「龙穴形势是否配合」。这如同中医看病,同是感冒,病因不同(风寒、风热),用药迥异——风水也需「因地制宜」,而非套用公式。
3. 方位的「工具价值」而非「本质价值」
作者不否定方位的作用,只是强调其为「辅助工具」:
正向价值:用方位分辨五行(如乾属金、坎属水),可辅助选择建材颜色(金命人宜白色),类似星座运势可作参考;
负面警示:若夸大方位作用,如认为「住凶方必遭灾」,则如迷信星座决定命运,忽视个人努力与环境本质。
五、对传统风水理论的「去芜存菁」
1. 剥离方位的「玄学外衣」,回归环境本质
方位理论的合理内核是「对自然环境的符号化总结」,如「坐北朝南」本质是追求「背风朝阳」,与方位名称无关。作者主张剥离「三吉六秀」等玄学标签,直接考察「是否背山、是否面水、是否避风」等实际环境因素,这与形势派「观形察势」的核心原则一脉相承。
2. 警惕理论「系统化陷阱」
各典籍将方位吉凶系统化(如二十四山分贵贱),看似严密,实则陷入「削足适履」的误区——用固定框架套多变的自然环境,如同用尺码表选配偶,忽视个体差异。作者的批判提醒:任何理论都需接受实践检验,不可盲目迷信体系化的「完美逻辑」。
总结
《龙脉方位辩第五》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实证案例与逻辑推理,撕开了方位理气派的理论裂缝,揭示了「以方位定贵贱」的机械性与荒谬性,将风水的核心重新锚定在「祖宗来龙的形势」上。其思想本质是对「教条主义」的反抗——自然环境千变万化,唯有「察形验势」的实地勘察,才能把握风水的本质,而不是依赖符号推演的「纸上谈兵」。对于当代学习者,这一辩题的启示远超风水范畴:任何理论都需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警惕将符号体系凌驾于客观现实之上,方能在传承中去伪存真,避免陷入「以名害实」的认知陷阱。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传,主要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为主导,实地应用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的实力派风水师,主要应用为山地和平洋风水两大地脉。本人主要结合周易八卦的象数植入化用,延伸了地理实地的综合应用,拓展了风水实地领域的纵深精度!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积累,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和《平洋要旨》以及《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全收纳于《胡成智文集(杂篇)》里,目前加密未公布于网端,均属内部资料。见诸网络部分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为公开内容!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和地理古篇解析。由于时政的限制,全部下架!从即日起,部分文稿渐次公诸于网络,还望风水同仁们不吝赐教!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