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文才和见识的称道,有一个材料不得不引。1975年5月3日,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引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几句,称三国时孙权“是个能干的人”,并要叶剑英当场背诵了全首词。毛泽东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此人(指叶剑英)有些文化,他看不起吴法宪。就是吴法宪不行。”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历史典故:
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濡须之战中目睹孙权治军严整后,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的感叹。其核心是通过对比表达三重含义:
褒扬孙权才能:肯定孙权作为江东继承者展现的军事素养与政治韬略,体现出对英雄人物的赞赏;
贬斥刘表后裔:以“豚犬”比喻刘琦、刘琮等继承者缺乏守业能力,暗讽东汉末年割据诸侯后代的庸碌;
映射继承人危机:曹操此语也隐含着对袁绍、刘表等势力因继承人无道导致基业崩塌的警示,侧面反映乱世中继承人选拔的重要性。
辛弃疾词作中的历史背景: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化用此典故,赋予其新的批判内涵:
历史现实对照:通过歌颂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的抗争精神,反衬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的懦弱;
政治隐喻体系: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的设问,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暗示南宋缺乏堪当大任的统帅。
1976年的秋天,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身体每况愈下。然而,就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召见了叶剑英,轻轻地在他的手背上敲了三下,留下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无声遗嘱”。
综合观想:纪要速写,1973年大会(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引用宋代词人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题议事,到将其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改成当今惜无孙仲谋议人。是一种对时事的忧虑?对现场人物思想上的敲打?还是对时势安定做出判断又或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事物的否定,都有可能,最大一种可能是那一段时间的操作,人才流失后产生了忧民忧国的身后事心结(观看过完整的1986军干会议、1973年的人大会议、临终无声托付及其他时事、要文卷稿综合)。
无题
文/吴官戴
一棋落错万骑离,
子子形同影不移。
自古春秋多少事,
先生未老胜心疲。
笺语:仰望星河,读史的目的不是追寻历史人物的对错,而是要接合时代背景在历史星河更替中找到兴失的原因,从中找出后来者需要或是应该避免的错误。近代史影像纪实的好处:一是,最大的记录了时代背影下的时代人物现实生活及亲政实时状态;二是,较好的保留了新时代作为以民为主的主题思想下,每一代国家元首人物躬亲庶政,敢于面对实际问题,不逃避责任的行政日常事迹。三是,可以在历史(过去式)和现实中通过投射对话,修补或是修正思考上的缺陷。(以上内容只作作者本人鉴史思考,不作任何其它假设性价值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