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浮生”中之金句
文/东部战区 歌词/武加行
今有幸读到孙井清老师的《烟火浮生》一作,深为文中八句兼具文学张力、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的金句所折服:
一、脊梁·担当之魂
1. “背影在灰暗的天色中定格,像一幅厚重的油画——那是最坚硬的脊梁,扛着榕江百姓生的希望。”——以油画意象凝练子弟兵负重清淤的瞬间,“脊梁”双关肉体与精神,揭示抗灾力量的本质。
2. “在齐腰深的洪流中,救援者的身躯成为最坚固的桥梁。”——“身躯”与“桥梁”的隐喻,将血肉之躯升华为生命通道,诠释中国式救援的肉身凡胎筑起钢铁长城的壮烈。
二、温度·鱼水之情
3. “风雨中,救灾人员伸出臂膀保护村民;灶台前,村民递出热饭温暖救灾人员。”——对称句式勾画军民互助图景,“臂膀”与“热饭”具象化双向奔赴的深情,诠释“你为我赴汤蹈火,我为你炊火暖心”的共生关系。
4. “这些孩子,都是谁家的宝贝啊,为了我们这些陌生人这么拼命……”(李大爷语)——平凡老者视角下的泣血之问,以“宝贝”与“陌生人”的对比,撕开裂痕又缝合大爱,直击集体主义精神的人性根基。
三、速度·生命之诺
5. “警报声中,8000多名党员干部冲进暴雨,挨家挨户拍门呼喊:‘快撤!全部撤到高处!’”——“挨家挨户”与“全部撤到”的重复强化,见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执政誓言如何化为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
6. “洪水退去第七天,榕江县城主干道墙壁上仍留着一米多高的清晰水痕。但生活已在伤痕中倔强复苏。”——“倔强复苏”四字将灾难伤痕转化为生命韧性的象征,呼应中华民族“野火烧不尽”的精神图腾。
四、大义·人性之光
7. “别抢救东西了,我们没什么可失去,也别给救援添负担。”(洪水中丈夫对妻子的嘱咐)——朴素言语道尽灾民骨子里的坚韧与体谅,“不添负担”四字折射中华文明危难时的集体理性与高贵自觉。
8. “愿:我爱的人间,山河锦绣,家国永安;愿:这盛世长歌,风调雨顺,四海承平!”——骈偶句式熔铸家国祈愿,从个体悲悯跃升至文明愿景,以《诗经》式咏叹收束全篇,余韵荡魂。
仅这八句金句,可以想象将绘就怎样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