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龙脉要着眼于「势」
勘察穴位要着眼于「情」
「势」是龙脉神气的显现,「形」是穴位情性的外在表现。没有「势」就无法看见龙脉的神气,没有「形」就无法察觉穴位的情性。所以,龙脉的祖山(起源)要有高耸挺拔的气势,落脉(山脉延伸)要有层层下降的态势,出身(主脉分支)要有屏障护卫的格局,过峡(两山之间的连接处)要有顿跌宕伏的动感,行进过程要有起伏曲折的韵律,转身处要有后撑前趋的张力。龙脉或如骏马奔腾般踊跃,或如水波层叠般平铺——有这样的气势才是真龙脉,没有则是假龙脉。哪怕有山脉延伸,若只是死硬荒冈,即便看似有穴位形状,也必定是虚假的,这是必然的道理。
勘察穴位的方法,首先要登高远眺,其次沿着龙脉步行观察,再从左右两侧和正对面审视,那么穴位的真神显露之处与生气聚集之所,自然就能知晓。
至于观察「形」的方法,应当辨别「圆、扁、曲、直、方、凹」六种形体,探究「窝、钳、乳、突」四种格局,再用「乘金、相水、穴土、印木」的方法验证,穴位的真实情性就无法隐藏了。
什么是「乘金」?五行中圆属金,曲属水,直属木。真正的穴位必有「圆动」之处:窝形、钳形的圆在顶部,乳形的圆在下方,突形的圆在中间。若窝钳之中又有乳突,乳突之上又有窝,称为「罗纹土宿」,这是少阴少阳的穴位。「乘」如同安坐,要坐在圆晕生气涌动的中心。
什么是「相水」?有圆动生气可乘时,穴位左右必有微微弯曲环抱的水流,在穴前小明堂内交汇,这就是「虾须水」「蟹眼水」。「相」是指确定两水交汇之处并朝向它。
什么是「印木」?在微弯水流之外,必有两道微微隆起的砂(山岗),直夹过穴位前方,与微弯水流在小明堂内相合,这就是「蝉翼砂」「牛角砂」。「印」是指有此水必须有此砂印证,才算气止水交。若无此砂,水会泄气散,必非真穴。
什么是「穴土」?有了上述三者,还需有「五土四备」(五色土均匀、质地细腻)、如「裁肪切玉」般(像切脂肪玉石一样细腻)的土壤,才算有生气;否则外形与内气不符,也不是真穴。「穴」就像人体针灸的穴位,位置固定不可变更。若「乘金、相水、印木、穴土」四征俱全,中间必有暖气(生气),即五行中的「火」,这是勘察穴位的关键方法。
所以,地理风水的要诀,不外乎「形势」二字。如今从事风水的人,多把方位、星卦的虚谈当作精义,却把形势的实理视为浅陋之说,导致地理风水理论混乱,真伪难辨,想不误人都难。因此辨明形势的道理,希望后来的学习者能走向正道,不被邪路迷惑。
详细解说:
一、核心框架:「势」与「形」的辩证关系
1. 「势」为神,「形」为体
势:指龙脉的动态气势,如起伏、奔涌、转折的韵律,是生气流动的外在表现,类似人的「精神气质」。
形:指穴位周边的具体形态,如窝、钳、乳、突的形状,是生气凝聚的实体载体,类似人的「身体形貌」。
作者强调:「势」是根本,「形」是表象;无「势」之「形」如行尸走肉,无「形」之「势」则气无所依,二者需「神形兼备」。
2. 真龙脉的「势态标准」
祖山需「耸拔」(如帝王临朝),落脉需「降下」(如瀑布层层下落),过峡需「顿跌」(如人跳跃时的起伏),行度需「曲折」(如神龙摆尾)——这些描述本质是要求龙脉「生气流动不息」,避免「直硬死僵」(如直线道路无生气)。
类比:真龙如奔腾之马(动态有力),假龙如死蛇僵蚓(僵硬无势),突显「势」的核心是「生命力的体现」。
二、察穴四法:「乘金、相水、印木、穴土」的实操逻辑
1. 乘金:以「圆动」定穴心
「圆」是五行金的象征,代表「生气凝聚的核心」:
窝穴(凹陷)的圆在顶部,如碗口收圆;
乳穴(凸起如乳头)的圆在底部,如乳头尖端;
突穴(土包)的圆在中部,如鼓包中心。
「罗纹土宿」指穴中套穴(如窝中有突),类似太极阴阳相含,是「生气极旺」的标志,需精准定位「圆晕动气」的中心点(如针灸取穴)。
2. 相水:以「微水交合」证生气
真穴旁必有「虾须蟹眼水」:指穴位左右细微的水流(或地形低洼处),在穴前小范围(小明堂)交汇,类似虾须分岔、蟹眼微凹,作用是「锁住生气不泄」。
逻辑:水是「气之母」,气随水行,水交汇则气凝聚。若无水交合,即便形好,气也会散。
3. 印木:以「砂水呼应」固气场
「蝉翼牛角砂」指穴位两侧细微的护砂,如蝉翼轻薄、牛角弯曲,与前方水流形成「砂水环抱」:
水流为「水」(曲属水),护砂为「木」(直属木),二者呼应如「印」(印证),确保气止水交。
警示:若无护砂,水虽交合但无遮挡,气会随水外泄,如同碗无边缘,水易泼洒。
4. 穴土:以「土质优劣」验生气
真穴土壤需「五土四备」:五色土(青赤黄白黑)均匀,质地细腻如脂肪、玉石,手感湿润不燥、疏松不板。
原理:土壤是生气的载体,若土质贫瘠坚硬,如同人体精血不足,即便形、水、砂俱佳,也是「外强中干」。
三、批判「重方位轻形势」的时弊
1. 形势派与理气派的根本分歧
形势派:以「观形察势」为核心,强调实地勘察自然环境(如山脉走势、水流形态),认为「形势为体,理气为用」。
理气派(如辅星水法):以「方位星卦」为核心,依赖罗盘测量(如二十四山、九星翻卦),易陷入「以符号代实景」的误区。
作者批判后者「舍本逐末」:如同看人只看生辰八字,却不观形貌气质,必然误判。
2. 实践中的「四步察穴法」
「登高望之」:从宏观把握龙脉走势与全局环境;
「龙身步之」:沿龙脉步行,感受气脉起伏(如登山时体验坡度变化);
「左右观之,对面相之」:从不同角度审视穴位,避免片面(如拍照需多视角)。
这体现了「实证主义」思维:风水不是纸上谈兵,需身体力行观察。
四、与现代环境科学的隐性契合
1. 「势」的环境意义
真龙脉的「起伏曲折」本质是对地理环境的优选:
曲折山脉可减缓风速(藏风),起伏地形可汇聚雨水(得水),符合「藏风聚气」的科学逻辑;
直硬山脉(如断崖、直线山脊)易受风力侵蚀,雨水直泻,难以形成稳定小环境,‘与现代地理学「地形对微气候的影响」理论相通。
2. 「穴土」的土壤科学依据
「五土四备、裁肪切玉」的土壤多为腐殖质丰富的冲积土或坡积土,透气性、保水性好,适合植物生长,隐含「生态宜居」的判断——这与现代选址「土壤肥沃处宜建宅」的原则一致,而非玄学空谈。
五、对当代风水实践的启示
1. 拒绝「工具迷信」
如今仍有风水师以「罗盘测方位」为唯一手段,忽视地形缺陷(如穴前直路冲射、背后孤山无靠),恰是文中批判的「以虚谈为精义」。正确做法是:先通过形势判断「此地是否宜居」,再以方位辅助调整(如坐向避开风口)。
2. 回归「生态观察」本质
「乘金相水」的核心是寻找「微地形+微水流」的最佳组合:
窝穴(凹地)可避风,乳穴(凸地)可防涝,虾须水(小水流)可提供水源又不致洪涝,蝉翼砂(小护山)可阻挡风沙——这些都是对自然环境的实用选择,而非抽象符号游戏。
3. 平衡「传统术语」与「现代认知」
文中「罗纹土宿」「蝉翼砂」等术语看似玄奥,本质是对特殊地形的比喻:
「罗纹土宿」= 穴中套穴的双层地形(如小盆地中有小山包),利于气场叠加;
「蝉翼砂」= 穴位两侧的低矮护岭,作用类似城墙护卫城池。
理解其本质,可避免被术语迷惑,回归「环境勘察」的核心。
总结
《形势辩第二》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势为神、形为体」为纲领,构建了一套「察形—验水—审砂—辨土」的实地勘察体系,将风水从「方位符号游戏」拉回「自然环境认知」的本质。其理论不仅体现了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隐含现代环境科学的逻辑——所谓「真龙正穴」,本质是对「生态宜居、地形安全、小气候稳定」之地的经验总结。对于当代学习者,其启示在于:风水的生命力在于「观察自然、顺应自然」,而非沉迷工具推演或术语玄谈;唯有以「形势为基,理气为用」,才能在传承中去伪存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传,主要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为主导,实地应用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的实力派风水师,主要应用为山地和平洋风水两大地脉。本人主要结合周易八卦的象数植入化用,延伸了地理实地的综合应用,拓展了风水实地领域的纵深精度!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积累,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和《平洋要旨》以及《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全收纳于《胡成智文集(杂篇)》里,目前加密未公布于网端,均属内部资料。见诸网络部分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为公开内容!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和地理古篇解析。由于时政的限制,全部下架!从即日起,部分文稿渐次公诸于网络,还望风水同仁们不吝赐教!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