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
“俯身观察地理。”“察”的意思是详细地观看审视,这不就是依赖眼力吗?那些所谓“道眼”“法眼”的说法,都是从“观察”中产生的啊!地理的“理”,是条理的意思,也就是山脉文理脉络的规律。山脉的细分缕析,没有不可以通过条理来考察的。自从罗盘制成,方位之说确立后,人们就把地理的“理”当成了方位阴阳的道理,于是有了“格龙”“格穴”的说法。如果龙穴真的只用罗盘测量而不用实地观察,那么真龙正穴人人都容易找到,又怎么会有古人说“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说法呢?如果寻龙需要三年测量,定穴需要十年测量,那罗盘必定是个怪物,用罗盘的人也必定是个糊涂蛋了。山神若有知觉,都会为此感到羞耻可笑。
想想看:所谓方位阴阳的“理”,确实需要用罗盘测量(格)而不能只靠观察;不用测量,就无法分辨方位,也无法知道如何趋吉避凶。正如卜氏所说:“立向辨方,必须以子午针(罗盘)为准”,这说明方位之理要用“格”而非“察”。但地理真正的“理”(脉络规律),却要用“察”而非“格”;不观察,就无法看到山脉脉络的贯串,也无法发现龙穴的真实情况。正如卜氏又说:“留心四顾,相山就像相人一样”,这说明脉络之理要用“察”而非“格”。唉!如果看了这番辨析还糊涂不觉,怎么能称为高明呢!
详细解说:
一、核心论点:「察」与「格」的辩证关系
1. 地理之「理」的双重含义
自然脉络之理(察):指山脉走势、地形起伏的自然规律,需通过肉眼观察(如峦头、气势、枝脚)判断,是「地理本质」。
方位阴阳之理(格):指罗盘测量的方位、五行生克等理气规则,是「辅助工具」。
作者强调:二者不可偏废,但「察」是根本,「格」是枝叶;若颠倒主次,以「格」代「察」,就会陷入教条主义。
2. 批判「唯罗盘论」的误区
当时风水界存在滥用罗盘的现象,认为「用罗盘测方位即得真龙穴」,作者以「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古训反驳:若寻龙定穴仅靠罗盘测量,何必耗费多年?讽刺这种做法如同「以工具代智慧」,忽视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察」与「格」的实践分野
1. 何时用「察」?——辨龙穴真情
观察对象:山脉走势(是否蜿蜒灵动)、落脉形态(是否藏风聚气)、枝脚分布(是否护卫龙身)、穴场环境(是否山水环抱)。
类比思维:如「相山亦似相人」,看人需观形貌气质,看山需察峦头气势,强调「形神兼备」的直观判断。
案例:某山脉若走势直硬如枪(察知形凶),即便罗盘测其方位合「吉格」,也属凶龙,因「脉络真情」已败。
2. 何时用「格」?——辨方位吉凶
工具作用:确定坐向、水口方位的五行生克(如辅星水法的净阴净阳),辅助判断「方位配合」是否符合理气规则。
局限性:方位吉凶需建立在「察知龙穴为真」的基础上,若龙穴本身无生气(如孤龙无护),即便方位合吉,也是「吉而无用」。
作者警示:不可因「方位吉」而忽视「龙穴假」,如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三、理论根源:对《易经》「观察思维」的继承
1. 《易经》「俯以察地理」的哲学内核
作者以《易经》为理论依据,强调「察」是认知世界的根本方法——地理风水本质是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顺应,而非机械套用数字方位。这与辅星水法中「净阴净阳」脱离实际的缺陷形成对比:前者重「实证」,后者重「符号推演」。
2. 批判「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
罗盘的发明本是辅助手段,但当时人将其神化,认为「一测即得」,忽视了「观形察势」的基础工作。作者指出:工具是死的,环境是活的,如「山灵耻笑」的比喻,讽刺人被工具支配的愚昧。
四、现实意义:对现代风水实践的启示
1. 反对「教条主义」
至今仍有风水师迷信「罗盘定吉凶」,如仅凭方位断事,忽视地形缺陷(如路冲、天斩煞),恰是文中批判的「以格代察」。作者主张:先通过观察确认「龙穴是否有生气」,再以方位辅助,方为正道。
2. 强调「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千变万化,如城市风水以道路为「水」,山区风水以河流为「水」,需灵活观察,而非用罗盘硬套「二十四山」。这与辅星水法「动态适应性不足」的缺陷形成对照,凸显「察」的灵活性。
3. 平衡「形」与「理」
作者并非否定「理气」,而是主张「形理结合」:
「形」(察):决定风水的「先天基础」(如山脉是否有气);
「理」(格):调整风水的「后天配合」(如方位是否生旺)。
若无「形」之根基,「理」之方位再吉也无效;若无「理」之配合,「形」之吉地可能「美中不足」。
五、与其他风水理论的关联
1. 与峦头派的契合
文中「察脉络贯串」「相山似相人」的观点,与峦头派「观形取势」的核心原则一致,强调以地形观察为根本,批判理气派过度依赖工具的倾向。
2. 对辅星水法缺陷的隐性批判
辅星水法重「方位翻卦」(格)而轻「峦头观察」(察),恰是文中所指「以地理之理为方位阴阳之理」的误区。作者认为:若龙穴需「格」而不需「察」,则违背了风水「察自然之理」的本质。
总结
《地理辩第一》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易经》「观察思维」为根基,厘清了风水实践中「察」(自然规律)与「格」(工具应用)的主次关系,批判了「唯罗盘论」的机械思维。其思想本质是强调「实事求是」——地理风水的吉凶,根源在于自然环境的「形气是否相生」,而非工具符号的「数字是否合局」。这一辩证思维对当代风水实践仍具警示意义:工具是辅助认知的手段,而非替代实地勘察的捷径;唯有「以察为本,以格为用」,才能避免陷入「舍本逐末」的谬误。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传,主要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为主导,实地应用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的实力派风水师,主要应用为山地和平洋风水两大地脉。本人主要结合周易八卦的象数植入化用,延伸了地理实地的综合应用,拓展了风水实地领域的纵深精度!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积累,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和《平洋要旨》以及《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全收纳于《胡成智文集(杂篇)》里,目前加密未公布于网端,均属内部资料。见诸网络部分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为公开内容!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和地理古篇解析。由于时政的限制,全部下架!从即日起,部分文稿渐次公诸于网络,还望风水同仁们不吝赐教!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