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达评析清.凌 展(三首)
凌展: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平远庠生,诗人。其诗《仙殿浮岚》,题刻于粤东名胜南台山峭壁之间,世人传颂,深得赞誉。2012年,南台山东侧建大佛寺(岭南最大佛寺),游客常临,香火不断。凌展“万壑岚烟千树雨,一楼禅榻四窗风”等名诗名句,让人叫绝,南台山风光更胜,禅意更浓。
金粟秋暮
四围山色郁苍苍,
金粟名庵列上方。
三径画成流水碧,
半掩扶入菊花黄。
梧桐月夜疏村雨,
橘柚人烟古树霜。
极目迷茫青障外,
数声砧杵报秋凉。
注释:
1、南台山,粵东八大名山之一,位于广东省平远境内,山高海拔600米,方圆10平方公里。景区奇峰突起,千姿百态。从南向北看,双峰对峙,如雄狮高踞,雄伟壮观。从东向西看,如卧佛仰天,奇观异彩。据考证,南台仰卧大佛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郭沫若之女郭庶英参观南台后,欣然题词:“世界第一天然大佛”。
2、金粟秋暮:金粟山,南台八景之一,该诗描述南台金粟山入秋后的景色。
3、三径画成:犹言田园已谋划好。三径,指家园。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评析: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山寺图,通过多维度意象的叠加,构建出深远的时空意境。周围浓郁的山色,以全景视角展开。“金粟名庵"的描写,用佛寺建筑点缀,将二维画面推向立体空间。通过苍青的山色,碧绿的流水与金黄的菊花,构成别有的天然景色。“古树霜”的银白与“青嶂”的墨绿形成明暗对照,画面既符合自然现象,又具备艺术升华。尾联将画面从视角空间引向时间流动的感知。最后,“极目迷茫"的视角模糊与“砧杵”声的听觉清晰,构成禅宗“空色不二”的哲学隐喻。(王昌达)
夜宿金粟寺
竹树萧疏绕径幽,
夜来明月映青流。
罗浮胜迹都相似,
也有梅花入梦不。
注释:
1、金粟寺(金粟山),南台八景之一。亦为南台众多寺庙之一。
2、金粟山:当地人又叫“金竹山”。客话“竹”与“粥”同音,食粥是旧时贫穷的象征,为图吉利,故称金粟。
3、梅花:即梅花村,在罗浮山飞云峰下。
评析:
此诗通过描写金粟山的月夜景观与罗浮山名传胜景的联想,抒发了诗人对高洁精神境界情感。而“疏影横斜”的竹林掩影着的扶疏之态,却又深含孤清心境。夜来明月映清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画面空间从竹林延展至溪流。月光如水,水映月华的二元交融,构建出通透的金粟禅境。(王昌达)
仙殿浮岚
南台高耸挂晴空,
大地山河入望中。
万壑岚烟千树雨,
一楼禅榻四窗风。
云归天路峰头白,
霞锁山腰竹外红。
更爱月明霄汉近,
此身疑在广寒宫。
注释:
1、乌仙殿:南台八景之一。位于南台西峰顶端,因殿内供有真武祖师的雕像而得名。该殿始建于明朝中叶,至今400多年历史。
2、峰头白:峰顶白云缭绕。
评析:
其诗描写了一幅壮丽而巍峨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胜景的敬畏之情。巍峨的南台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晴空中天地间相接相连。如此胜景,令人无不呵叹,内心的超然境界油然而生。岚烟与树雨交织,氤氲的山雾与疏落的雨滴构成朦胧的动态美。禅楼静立,四窗风入,动静对比间烘托出禅居的清寂。白云皑皑的峰顶与红霞浸染的山腰,形成冷暖对比。还有,以竹林的翠色作为过渡。画面感强,层次性清。明月当空,犹如银河触手可及。诗人以“广寒宫"自喻,将尘世之景转升为仙境。语言精炼,意象丰富。(王昌达)


王昌达,广东平远人,现居惠州。大专学历,当过兵。喜欢诗词楹联或歌曲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会员,省中华诗词学会、惠州市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丰湖诗社社员。入录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资源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