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冷雨

一枚纪念章里的五十年光阴
文/林庆征
2025年7月4日的仙游县城关鲤南便民服务驿站,晨光透过玻璃窗,给每一枚"光荣在党五十周年"纪念章镀上了金边。当石苍乡党委领导将那枚沉甸甸的徽章别在我胸前时,金属的微凉触感突然烫开了五十年的时光褶皱——五十年前举拳宣誓的时刻、田间地头奔走的村青年、看着国家富强的古稀之年的自己,原来都叠在这枚纪念章的纹路里。

一、党徽下的青春刻度
还记得宣誓那天,镰刀锤头的红旗在土坯墙上挂得笔直。二十岁的我攥紧拳头,听着领誓人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心里想着的却是如何摆脱这贫困落后的面貌。后来当了村支书,带着乡亲们改变山沟里落后现状,有人问何苦,我回答"咱是党员,是村干部,就是要带领大家为改变落后贫困而奋斗”。那些年带着大伙儿种果树、开村公路,办村集体企业,从摸黑开手电筒开会,到看着村貌不断变化,才懂当年宣誓时那句"为人民服务",原是要把脚印嵌进泥土里的。
二、时代浪潮里的见证者
有次翻出压箱底的粮票,忽然想起改革开放潮流,村里发生巨变。如今再回村,当年挑担走几十里山路。现在坐着小车回家。从布票时代到扫码支付,从土坯房到小洋楼,在高铁站送孙子上学,看着列车如银龙般掠过田野,忽然就湿了眼眶——我们这代人,竟真的亲眼看见"国家富强"四个字,从标语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
三、永不松动的"螺丝钉"
散会后有年轻人问我:"您五十年党龄,有没有觉得累?"我指着纪念章上的五角星说:"你看这星芒,当年照亮过我,现在得靠你们让它更亮。"其实啊,真正的党员从不会算"工龄",而是把每段岁月都当成新的誓词——当村支书时想着带乡亲脱贫,退休后想着给留守儿童补课,现在就算走不动路,也要在微信群里给政策宣传点个赞。这枚纪念章不是终点,是提醒我们:只要党和群众需要,哪怕是颗老螺丝钉,也得拧在最需要的地方。
离开会场时,夕阳把纪念章照得透亮。我摸了摸那枚徽章,五十年的风雨竟都化作了掌心的温热。原来所谓"光荣",从来不是挂在胸前的勋章,而是那些年在田埂上踩出的脚印、在党旗下流过的汗水,和如今看见年轻党员接过接力棒时,从心底涌上来的那股热流。这五十年,我没辜负当年的誓言;下一个五十年,就看年轻人们把红色的故事,接着写进更辽阔的山河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