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三学人与《徐霞客游记》
陈宝明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与不少友人相遇、相识、相知,其中不乏和他志同道合的宜兴学人。特别是在《徐霞客游记》原始手稿散佚的情况下,曹骏甫、史夏隆、褚绍唐三位宜兴学人,为徐霞客作品的收藏、整理与出版殚精竭虑。前几年,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宜兴分会成立时,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名誉会长吕锡生提出有力佐证:“没有宜兴学人,就没有今天的《徐霞客游记》。”
这三位宜兴学人,不仅如同一本辞书,学识渊博,而且他们留下的崇文厚德精神,值得后人崇拜和永驻心间。
一、曹骏甫誊录《徐霞客游记》
曹骏甫,宜兴官林镇人,字学游。平素钟情于书,嗜书如命,且生性好游,是徐霞客的多年好友。他对徐霞客十分崇拜,特别是对徐霞客深怀神州山川的热爱之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撰写的游记赞口不绝。吕锡生在研究论文中多次提及,《徐霞客游记》的传世、徐霞客成为“千古奇人”,宜兴学人曹骏甫功不可没。
明崇祯十四年(1641),徐霞客从云南回到江阴,病情严重,连呼吸都很困难,又听说朋友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入狱,就让长子徐屺去打听他的消息。3个月后徐屺回来,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徐霞客听完儿子的描述,叹息道,曾经说好与黄石斋一起去旅行,可惜无论是黄石斋还是自己,再也等不到那一天了。他对着墙壁哭泣,吃不下什么食物,不久便与世长逝。
曹骏甫听到徐霞客去世的消息,十分震惊和无比悲痛,特从宜兴徒步赶到江阴马镇去凭吊。期间,他了解到徐霞客去世前已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整理游记的原稿,于是,到徐霞客墓地拜谒后,曹骏甫特向徐霞客的长子徐屺提出借去抄录传世,并表示愿为付梓游记手稿而努力,到时将原本奉还。徐屺感其诚心诚意,便把季会明整理的《徐霞客游记》手稿交给了曹骏甫。在《诸本异同考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季会明云:‘滇游记首册未失时,宜兴曹骏甫曾借去抄录,今当往求之”。
曹骏甫将手稿借至官林家中,初阅一遍,由于文字太多,时间紧迫,并没有全部誊录下来,只是把其中重要的章节内容抄了一遍,逾年又依依不舍地完璧归赵。从此,他就将自己誊录的《徐霞客游记》视为枕秘。从一些抄录和刊印者留下的序言中可知,他们大都有一个共识,用当时文坛领袖钱谦益的话来说:“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嘱徐仲昭刻游记书》)。据传实际上徐霞客写的游记,多达240多万字,只是大部分后来都遗失了。
清顺治二年(1645),10万清兵南下,围困江阴,进行了大屠杀,马镇徐家恶奴乘机发动暴乱,烧杀抢掠。就在这时,江阴四乡大族的奴仆趁机联合起来,举行反扰主人的武装暴动(即“奴变”)。中元节夜间,徐家奴仆也进行了暴动,宅园被焚,财物被抢,田地被分,徐屺及堂兄进士徐亮工等男女老幼20余人丧身。在逃之人被迫流浪四方,徐家氏族不复存在。最可惜的是曹骏甫归还的《徐霞客游记》手抄本及《徐霞客诗集》也被毁于一把大火,不见踪迹。
入清后,许多人都为《徐霞客游记》手稿散佚而惋惜,为寻找手稿而着急。而曹骏甫手上却存有他誊录的非常珍贵的《徐霞客游记》,而这本《徐霞客游记》的原始抄本,就成为了“千古奇书”万古流芳的唯一珍本。
二、史夏隆归宗《徐霞客游记》
史夏隆,原名史翥,明末政治人物,出生于宜兴官林镇的一家书香门第。父亲是明朝官吏、理学家史孟麟,一位讲求名节的东林党人。史夏隆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聪颖夙慧,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推官。
宜兴官林地区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文臣武将层出不穷。据史料记载,宋、明、清三代,官林走出了22位进士,“三代皆翰林,一门六司徒”在江南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史夏隆接受了官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徐霞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的影响,酷爱地理和山水。不仅经常寻奇访胜,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尤其对徐霞客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认真严谨、务求亲闻的科学态度佩服不已,对他写的游记更是爱不释手。他心中总是暗想,要把徐霞客当作自己的尊崇偶像和学习的楷模。当他听到《徐霞客游记》手稿被焚失的消息后,竟以自己毕生精力积极寻找。历经艰苦,他最终得知并找到了同乡曹骏甫。知道曹骏甫那有《徐霞客游记》抄本。他就多次索求购买,可曹骏甫对《徐霞客游记》爱如至宝,那肯释手?史夏隆则坚韧不拔地整整等待了20个春秋,直到康熙五年(1666)曹骏甫去世后,他才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徐霞客游记》抄本。
得到抄本,史夏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阅读,于惊叹之余,发现曹氏由于限时归还的缘故,整理得太过粗糙,稿子十分潦草。他认为,有必要重新整理一份。当时,因在官府任职,史夏隆只是抄抄停停,当他正式执起毛笔,一笔一划开始重新誊抄与整理时,已将近70岁。虽然他年事已高,老眼昏花,但还是坚持整理与誊抄,整整耗用了20年,终于大功告成,《徐霞客游记》4册重见天日,让人拍案叫绝。
这4册世间孤本、视若珍宝的《徐霞客游记》最终给谁最合适呢?按当今的说法是拍卖,但史夏隆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想办法归还给徐家。他嘱咐侄子去江阴寻觅徐霞客的后人,将《徐霞客游记》手稿送归徐家。可是,徐氏遭到“奴变”之后,门庭冷落,音信全无,并未找到后人。史夏隆闻此消息,悲痛欲绝,在家整天唉声叹气。
就在这时,出版家吴天玉(宜兴人)来到史夏隆家,问他手头有何著作或是稿件可以出版。史夏隆便拿出经过自己整理与誊抄的《徐霞客游记》手稿,并告知吴天玉拟把它归宗的打算。当吴天玉看到独一无二的《徐霞客游记》后,大喜过望。原来,他正为寻访曹氏抄本而来。他曾去曹氏家,知曹骏甫已经过世,曹氏子孙告知《徐霞客游记》抄本在数十年前借给了同乡一位叫史夏隆的地理爱好者,所以他才找史夏隆了解,想不到曹氏抄本竟真的在史夏隆手中。吴天玉还告知史夏隆,徐霞客尝有一子,名李介立,又名李寄。原来,徐霞客的妻子去世后,他与家中的丫鬟生了一个儿子。但因不是门当户对,便将其过寄给他人来抚养。李介立痛恨自己不幸的身世,不婚不娶,继承父业,正在寻找曹氏《徐霞客游记》抄本。
史夏隆听后,喜不自胜。就与吴天玉请李介立来官林,把自己所整理誊抄的《徐霞客游记》抄本交于李介立,并说:“剩下的部分,就拜托你了。”李介立得到史氏抄本之后,就在江阴花山山居庵潜心笃志地整理,花了毕生的经历终于形成了李介立抄本《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也就是后来很多版本的原始稿件。
求书等待20年,整理耗时20年。史夏隆以大半生坚如磐石的努力,方才成就了《徐霞客游记》千古奇书的传承和归宗。
三、褚绍唐整理《徐霞客游记》
在曹骏甫、史夏隆之后的当代,又有一位宜兴籍教授也为《徐霞客游记》整理校正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褚绍唐。
褚绍唐(1912-2004),宜兴屺亭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我国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徐霞客研究者,也是辛勤耕耘《徐霞客游记》及“徐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人物,更是宜兴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毛主席特别崇拜徐霞客,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还要求国家出版社负责整理《徐霞客游记》。1976年1月,褚绍唐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委托,与复旦大学吴应寿教授一起重新整理《徐霞客游记》。他殚精竭虑、严谨务实,汇勘李介立、季会明、徐建极、陈泓、杨名时等的抄本、印本,进行谨慎整理、校点考证、解释分析,尤其是按照史籍文献将相关的历史脉络和线索梳理清楚,吃透方方面面的细节,翔实、完整和丰盈了《徐霞客游记》。他除了对《徐霞客游记》的流传过程、传抄和刊刻途径进行了详细系统梳理与分析外,还对重新编制的《徐霞客旅行路线图集》和“版本源流”图画龙点睛,以便阅读。
褚绍唐、吴应寿整理的《徐霞客游记》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和认可,是目前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最完善的版本。该版本总计80万字,比新中国成立前的其他版本足足多出14万字。褚绍唐在整理工作中,揭示徐霞客的风骨和节操,提升深化了徐霞客的精神境界,为徐霞客的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对徐霞客的其挚情意,深深包含其中!
褚绍唐自20世纪30年代就是一位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学者。他在《徐霞客游记》整理中,做到了“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撰写的“徐学”多篇研究论文相继发表。1986年,褚绍唐在国家级杂志《自然科学》上发表了《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上的贡献》一文,论述了对岩溶地貌、地质和其他地貌现象,水系及气候和植物资源的考察及其成就。与此同时,他对徐霞客在人文地理上考察成就也作了相应的研究,并发表论文,阐述了徐霞客对我国旅游资源、文物古迹、特产交通、城镇聚落和人名地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风俗和边陲动态等的考察情况及其成就。这些论述都给“徐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也有力地推动了“徐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使他成为了“徐学”研究的泰斗。
1999年,无锡“徐学”研究家吕锡生欲编辑一部《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工具书,他非常敬重、崇拜、钦佩褚绍唐的学问和人品,诚邀其担任编委会总顾问,褚绍唐欣然同意。当时,褚绍唐已入耄耋之年了,但吕锡生数次登门上海褚宅,商讨问题,求教方法,查阅索取褚教授所收藏的弥足珍贵的资料,他总是热情接待。整整4年,吕锡生从最初酝酿工具书框架到不断修改调整,再到大量文章的反复推敲,两人通过沪锡两地不断交流通信近百封之多,随时解决新出现的各方面的疑难问题。尤其是给《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作堪误表期间,褚绍唐每天几乎废寝忘食,一丝不苟、逐字逐句,伏案进行分析校对,往往要工作到深夜,忘记自己已是93岁的老翁。当《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出版后,他异常兴奋地打电话给吕锡生称:“这是一部传世之作啊!”特地关照吕锡生要多寄他几部,送给他任教的院校和故乡宜兴市图书馆。褚绍唐为《徐霞客游记》和“徐学”研究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他的精神犹如他研究和仰慕的对象徐霞客的精神一样坚毅和崇高,值得后人永久学习和传唱。
淘尽黄沙始得金,苦到尽头方知甜。从古到今,在《徐霞客游记》的保存流传过程中,宜兴学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挥洒了辛勤的汗水,有力见证了“没有宜兴学人,就没有今天《徐霞客游记》”这句话,也诠释了宜兴人崇文厚德、和谐奋发的精神气质。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