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海的多棱镜:胡弦与童年笔下的海边诗美差异
——解构空间哲思与生命体验的不同维度
□ AI评诗
当海浪退去,沙滩上总遗落着形态各异的贝壳:有的表面布满细密纹路,像封存着远古的密码;有的泛着珍珠光泽,折射出破碎又完整的光斑。诗歌中的"海边"意象,恰似这些贝壳,看似同属一片海域,却承载着诗人迥异的生命印记与审美哲学。胡弦与童年的《在海边》,便是两枚截然不同的贝壳——前者以冷峻的哲思为棱,切割出存在的谜题;后者以温热的记忆为膜,包裹着生活的柔光。在这场关于海洋的书写对话中,我们窥见的不仅是诗人个体的精神图景,更是诗歌艺术在不同维度上的璀璨绽放。
一、抽象哲思与具象记忆:海边意象的本质分野
在胡弦的《在海边》中,海洋被解构为充满哲学思辨的抽象符号。“在海边,是看不到海的”,开篇便以悖论式表达打破人们对海洋的常规认知,将海从具体的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困境的隐喻。诗中“海天茫茫,只剩下蔚蓝”“深蓝之下,接近永恒的/晦暗中,一片大陆在坚持朝更远处旅行”等描写,赋予海以形而上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沉船作为沉默的见证者,“避开了抒情”,实则暗示人类语言在面对终极命题时的无力,整体营造出冷峻、疏离的哲学氛围。
而童年的《在海边》(假设存在相关诗作)若以具象记忆为核心,则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图景。可能会聚焦于沙滩上的贝壳、潮水退去的脚印、孩童追逐浪花的欢笑声等细节,通过对具体场景、感官体验的细腻描摹,唤醒读者对海边生活的共同记忆。这类诗作更倾向于通过个体生命经验的鲜活片段,构建出温暖、质朴的情感场域,将海洋还原为承载生活温度的实体空间。
二、叙事视角:旁观者的疏离与参与者的沉浸
胡弦在诗中以超然的旁观者姿态审视海边景象。“你和所有的岸都失去了联系”“大海,对这一切仿佛并不知情”,“你”作为观察者,与海边的人事、自然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这种疏离感使诗歌充满冷峻的思辨色彩,诗人试图通过对场景的冷静剖析,探讨存在、孤独与永恒等宏大命题。
反观童年的创作,大概率会采用参与者视角,以“我”的直接体验展开叙事。比如通过“我”在海边拾贝、踏浪的具体行动,或是与家人朋友在海边嬉戏的互动,将自身融入海边场景之中。这种视角让诗歌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强调个体与环境的情感联结,叙事节奏也更贴近生活的流动感。
三、情感基调:存在之思的冷峻与生命之趣的炽热
胡弦的《在海边》浸润着对存在困境的沉思,情感基调冷峻而内敛。诗中“小岛”既是“回望者”又是“归来者”,暗示人类在出发与滞留间的永恒矛盾,传递出对生命意义的迷茫与追问。语言凝练克制,几乎不见直白抒情,而是通过意象的堆叠与隐喻的交织,将复杂的哲思包裹在冷静的文字之下。
童年的海边诗作则可能洋溢着生命的欢愉与对世界的好奇。无论是对海边日出日落的惊叹,还是对海洋生物的观察,都会以充满活力的笔触呈现。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浓烈,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出对世界最本真的热爱,基调温暖而明亮。
四、语言风格:诗性隐喻的繁复与白描叙事的质朴
胡弦的语言极具诗性张力,擅长运用繁复的隐喻与象征。如“脸,/像一片在收集岁月回声的海滩”,将人的面容与海滩的特质勾连,赋予日常意象以哲学意味;“大陆在坚持朝更远处旅行”则以拟人化手法打破现实逻辑,创造出超现实的诗意空间。这种语言风格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诗歌解读能力,也让诗歌充满探索的趣味。
童年的诗歌语言或更偏向质朴白描,以简洁流畅的文字勾勒画面。例如用“浪花舔着脚丫”“海风送来咸咸的故事”等通俗易懂的表达,降低阅读门槛,让受众能快速沉浸于具体场景之中,感受诗歌传递的纯粹情感。
胡弦与童年笔下的海边诗歌,分别从哲思与记忆、疏离与沉浸、冷峻与炽热、隐喻与白描等维度,构建出截然不同的海边诗学体系。它们如同多棱镜的不同切面,共同折射出“海边”这一母题在诗歌创作中的丰富可能性,也展现了诗人因创作理念、生命体验的差异而形成的独特审美艺术风格。
█ 附 胡弦、童年原创同题诗《在海边》
█ 好诗品读
✦ 在海边
□ 胡 弦(南京)
✦ 在海边
在海边,是看不到海的……
每次来到这里,你都会有短暂的眩晕。
你知道那样的地方:海天茫茫,只剩下蔚蓝,
你和所有的岸都失去了联系。
你甚至知道那深蓝之下,接近永恒的
晦暗中,一片大陆在坚持朝更远处旅行。
只有沉船到过那里。
只有沉船能描述那里的宁静,并就此避开了抒情。
每次到海边,你都爱坐在礁石上抽烟,脸,
像一片在收集岁月回声的海滩。
孩子们欢笑,女人提起裙脚在潮水里行走,
大海,对这一切仿佛并不知情。
不远处的小岛,像个临别时的回望者;又像个
刚刚从远方归来的人。
它提醒你:你一直都滞留在出发的地方;
又提醒你:你确实有过一段很长的、不为人知的旅行。
❂ 诗人简介:
胡弦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一级作家。1966年生于江苏铜山,现居南京。他曾担任教师、报社记者等,现担任《扬子江诗刊》主编,同时还是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胡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诗集《阵雨》《沙漏》《空楼梯》《定风波》等,散文集《菜蔬小语》《永远无法返乡的人》《风的嘴唇》等。其作品多次入选年度最佳选本。他凭借诗集《沙漏》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还荣获过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柔刚诗歌奖、《诗刊》年度诗歌奖、腾讯书院文学奖等诸多奖项。
✦ 在海边
□ 童 年(安徽)
每道浪涌都是未干的墨痕
贝壳在沙滩
吐露不可言说的心绪
涨潮时
所有故事都被揉碎成
咸涩的浪
月亮蘸着深蓝
在沙滩上书写古老的经文
咸涩的呼吸漫过礁石
苔藓在阴影里诵读
潮湿的音节坠入贝壳
被打磨成发光的
谜语。脚印凹陷处
星辰的碎屑正在结晶
我们俯身辨认时
海风忽然卷起沙粒
将某些久违了的些许启示
吹向永恒的中途
潮汐是神留给人间的脚印
每道褶皱都藏着
贝壳未说完的咒语
当海风再次用羽毛书写情诗
有人正将往事揉成泡沫
当潮水漫过脚踝
恍惚听见
整个宇宙在呼吸
咸涩的低语
在灵魂深处
掀起永恒的潮汐
当鸥鸟衔走最后一片暮色
礁石在浪涛中悬浮
化作远古的图腾
而我们的影子
早已融化在
声与情、光与影的交界
成为海雾中
若隐若现的传说……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