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若愚大熊猫
文/白忠德
【编者按】作者以跟随向导寻觅大熊猫的第一人称叙事,将观察过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从发现熊猫脚印时的“疑惑”,到近距离观察其进食时的“屏住呼吸”,再到向导讲解其习性时的“入了迷”,叙事线索紧扣“探索-发现-认知”的心理动线。通过亲历者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让读者仿佛置身秦岭竹林,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与真实性。文章对大熊猫的描写兼具 “憨态”与“智性”,紧扣“大智若愚”的核心。向导的讲解揭示了熊猫的“智”——改食肉为食竹以避开竞争、前掌特化的“伪拇指”灵活抓握竹子、“吃中间段让竹子存活”的可持续取食方式,以及“装憨避险”“标记领地”等行为,将生物进化的奇迹转化为具象的生存策略,让“大智”与“若愚”形成张力。文章表面写熊猫的“大智若愚”,实则隐喻生存哲学:熊猫以“看似笨拙”的适应策略(食竹、节省能量)在进化中存活,反观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如“砍竹致死”),暗含对“顺应自然”智慧的推崇。结尾处鹞子捕鸟的场景,与熊猫的悠然形成对比,隐喻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而熊猫以“大智”存续,呼应了“适者生存”的深层主题,也隐含着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呼吁。总之,本文以细腻的观察、生动的叙事与深刻的哲思,将大熊猫的生物特性转化为文学图景,既展现了自然生灵的奇妙,也让“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超越了动物本身,成为对自然与生命的诗意礼赞。【编辑:纪昀清】

“竹子晃呢,是不是黑熊?”黑熊是秦岭里的厉害角色,我们惹不起的。心儿不争气地跳起来,我怯怯地问向导。
“黑熊跑竹林干啥,是滚滚在午餐哩……”向导平静随意,仿佛说着自家孩子。他嘴里的“滚滚”,就是国宝大熊猫啊。
午后阳光斜斜地打在对面坡上,那是片巴山木竹林,碧绿茂盛。一簇竹子摇头摆脑,像是被人摇动着。我们下意识抬头,没有风,一只鹞子高空盘旋,一圈大一圈小。
我们很快发觉了熊猫的脚印。用竹棍把地上的树叶拨开,一行脚印弯弯曲曲地延伸至竹林,趾尖向内,看上去有点模糊,好像穿了双鞋子。我疑惑地问向导咋听不见熊猫走路的声音,他轻声回答:“熊猫轻手轻脚的,脚掌上生着长毛,遮住了走路时的脚步声……”
向导的话,一下子扫去这些天来寻觅熊猫的疲累。我们悄悄跨过河沟,猫着腰钻进竹林,屏住呼吸,慢慢靠近,摸到距其三米开外。那里矗着块石头,半人高,正对着熊猫,竹子不再密实,目力所及几无挡磕,可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几个趴在石头后边,伸长脖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

滚滚穿着鲜净的黑白装,肥硕似熊,头颅大,额头鼓,脸颊圆,耳朵似半个椭圆朝前斜立,黑眼圈像毛笔左一撇右一捺顿出的“八”字。只见它舒适地团在地上,扯过一根竹竿,用胖乎乎的前肢将上半段拉入怀中,向下方拖送,直至竹叶到嘴边为止。偏着圆滚滚的脑袋,青黝黝的嘴巴一张一合,挑食着竹叶、竹茎,把竹子弄得哗哗作响,吃一阵还慢悠悠抬头张望一番。有时竹子太高拖拉不动,它就将竹竿咬断几节,把竹梢拖至胸前,用右前肢捉住竹叶,用门齿从叶柄部咬断,衔在右边嘴角,待到有十几片,再用左前肢从右嘴角取下,握住成筒状,像人吃馅饼咥得有滋有味,专注投入,仿佛整个秦岭只有它似的。
不知谁嗓子发痒干咳一声,他是狠劲捂着嘴的,却依然被滚滚灵敏的耳朵逮住了,循声抬头朝这边望了一会儿。秦岭熊猫住得密,与人户近,彼此经常照面,也就不怕了两条腿的。它很漠然地低下头,继续忙活那张嘴。可能坐姿久了,它就势躺下来,翻个身,肚子朝上,两前肢搂着脑袋,不动弹了,却从屁股处滚出一个个“纺锤”,油光光、青黝黝的,冒着缕缕热气呢。
“熊猫这要干嘛?”我附在向导耳边,蚊子样问道。
“教授,你是搞创作的,还想写滚滚,就要把握它们的习性哩,”向导溜下石头,示意我们也下来,“滚滚开始午睡啦,估摸得个把时辰,我们也眯一下……”
“团子还午觉,还整这长的?”我们当中一个小伙子好奇地问,他是研究植物的,对秦岭古树兴趣大,就跟着我们来了,私下被我们称为“古树专家”。
“你们晓得熊猫为啥吃竹子?这可是滚滚的命门,就好比打开房门的那把钥匙。”向导给科研人员带路多年,看到的、听到的熊猫知识足够给我们卖派了,他的话匣子打开了,就像黄河冲向壶口的水。

向导说:“滚滚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奇迹,来到地球800万年了,同时代的上百种动物,像中国犀、剑齿虎、剑齿象啥的都成了化石,滚滚却存活下来,它的秘诀就是适应一切。原本吃肉的,没肉了,就改吃竞争对手很少的竹子。上天让它选了寡淡的竹子,总得给点回报吧。那便是让前掌多生出个‘指头’,与人的六指不同,这个能像我们的手指那样灵活抓握竹子,完成一些老虎、狮子无法做到的事。取食竹子是滚滚的拿手本领,很少吃老竹子,中意无病虫害、一两年生的竹子,且只吃中间那一段,下面一段照样成活。这一绝活人是办不到的,人砍过的竹子第二年就死了。滚滚一辈子在为嘴巴忙活,竹子营养成分少,滚滚饭量大,就狠劲咥,快快拉。还窝在个地方半天不动弹,这可不是懒,是在节省力气,用教授你的话说是生存智慧。
“滚滚会装哩,表面憨憨的,实则鬼得很。比如疼爱孩子,却不娇惯;生病了,自己当医生,还向村民求救;天生的大胃王,躺着吃,卧着吃,站着吃;高兴时蜷缩成团,打滚,翻筋斗;愤怒时,敢与黑熊搏斗,痛击豺狗;胆大时,不怕人,闯进村庄,钻进厨房“捣乱、搞破坏”;怯弱时,农家狗几声“汪汪”,就吓得躲进山林;避险时,腾腾腾上树,再哧溜溜下来;为了爱情,舍得性命,大打出手;素常动作缓慢,却是长跑队员、游泳高手、爬树能手……”
“这不就是大智若愚嘛,是不是老子研究大熊猫,得了启发?”我是入了迷,这时忍不住插了话,“听说熊猫还吃肉肉?”
“可不是嘛!”向导说,“竹林里也生活着竹溜,按说它们是近邻,理应和睦相处才是,可滚滚对它非但不友好,还当作打牙祭的美餐哩。抓住竹溜,不是立即享受,先来玩一番猫抓老鼠的游戏。”
“团子还在那吗?”“古树专家”睡醒了,揉了揉了眼睛,关心起了熊猫。
我们麻利地站起来,惊喜又回来了。滚滚也醒了,打了个滚,长长地伸了个懒腰,慢吞吞地走到一棵粗壮的桦树下,屁股对准树干半倒立起身子,尾巴翘得高高的,肛门贴紧树皮,身体来回前后运动。还抬起后腿像狗那样往树干上撒了泡尿,这才迈着八字步,慢腾腾地下了河沟。

“滚滚在做记号哩,平时警告同类和天敌远离。到了恋爱期,就成了信物招引异性。咱们去看看㞎㞎……”
滚滚待过的地方留下二十多坨便便,淡绿色,形似纺锤,拳头大小,直径四五厘米。我随手拾起一块凑近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竹子的清香滑进鼻腔,夹着淡淡的消毒药水味。我很是奇怪:“怎么一点不臭?”向导解开了谜团:“食草类动物的便便,都不大臭。滚滚㞎㞎很特殊,竹子在体内存留时间短,还没消化完就排了出来,咋能不香呢。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熊猫茶,便是用滚滚便便做的,贵得很呐……”

“我能带回去一坨吗?”“古树专家”生出浓厚兴趣,我们忍不住想笑,这家伙是不是学熊猫要改行啦。
“这个保护区有规定,有的㞎㞎有病菌,不允许随便携带的!”
“你又不是人家员工,还要遵守?”“古树专家”把便便丢到地上,脸红到了脖子根。
“端滚滚的碗,不能砸滚滚的锅啊!我能挣你们的钱,还不是得到保护区默许的,人不能莫规矩……”
“团子身上故事多,你能不能讲两个?”“古树专家”为了圆脸,又提了个要求。
“这个多得很,几天几夜倒不完……”向导点燃一支烟,猛地吸一口,吐出一个个烟圈,“三官庙是滚滚居住最稠密的地方,有年冬天落了厚厚的雪,一只饿慌了的滚滚夜里转悠到家里来了。我正在烤火,突然听见拍打木门的声音,时大时小,时停时响,很是沉闷。我趴在门框边仔细倾听,好像不是狼,狼的声音太熟悉了。大约过了半小时,外边没了声息。忍不住好奇,就出去看个究竟。媳妇、孩子攥紧锄头,立在两边,我右手抡着扁担,左手抽开门栓。门开了,屋里的光亮窜出来,划破了黑漆漆的夜空。那道两米见方的菱形光柱里,立着个黑糊糊的大家伙,距我不到半米,身上的腥味直冲进我的鼻子。它大摇大摆地钻进屋来,坐在火堆旁。我们这才看清楚原来是熊猫,天太冷,它想进来取暖……曾给个外国人当向导,摄影师守候了好一阵,终于见到了,拿起摄像机一阵狂拍。见滚滚不动弹一副温柔模样,他逗趣地把录音话筒递过去。滚滚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一把夺过来,咬了一口才明白过来,很生气,把话筒扔出老远。话筒被啃出几个大窟窿,下悬崖,报废了……”
向导“嘿嘿嘿”地笑了,我们也开心地笑了。
“滚滚下河沟干啥去了?”我又问起向导。
“喝水吧。滚滚喜欢水,讲究得很,羚牛、山羊、鹿爱饮的‘盐水’尝都不尝,臭水脏水闻也不闻,只喝那清洁甘甜的长流水。有人说熊猫醉水哩,那真是胡嚼麦拉子!熊猫肠胃发炎燥热,喝水降温,还补充能量……”
“那咱们去看看团子喝水……”“古树专家”的提议,得到我们的热烈响应。
“不要打搅啦,要给滚滚些隐私嘛!”向导说完,头也不回地朝着坡上走去。
“那我带一截熊猫咬断的竹子可以吧?”这节竹竿尺把长,大拇指粗,两头被熊猫利牙齐齐咬断,茬口像似弯刀砍出的。没等向导言传,我已把它装进了背包。“古树专家”也趁机捡了根,自语道:“还是研究团子有趣……”
不远处,涌来一阵鸟儿的叽喳声,密集如筛豆,恐惧着绝望。那只鹞子突然扎下来,又斜着冲出去,爪子上钳着个小东西。
【《大智若愚大熊猫》(改动版),原载于2025年7月4日《西安晚报》,发表于《纪昀清文萃》的为原稿,文中配图均为作者白忠德所拍】

【作者简介】白忠德,陕西佛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西安市碑林区作协副主席,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作品散见于中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多家报刊,出版散文集《我的秦岭邻居》《风过余家沟》《生态秦岭动物趣》《方舟:大熊猫》等12部;散文被译为英语等多种语言,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中考模拟试卷、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目录,获呀诺达生态文学奖提名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二届大熊猫文化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33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陕西省作协年度文学奖、陕西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科普类奖等3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