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喂猪
作者/王继红
审核/时光若兰
主播/松柏 紫荆 洪兰
总编/李淑林
下乡几个月后,我们黄鳝田山上的知青全部撤到山下的水声下生产队。在山上时,除了指导员和队长两位领导是当地的老职工外,其余队员们是清一色的知青。山上的生活,就像一群学生放下书本,集体参加劳动的感觉。到了山下溶进了与当地村民为主的生产队,与那些四、五十岁的老农,三、四十岁的客家婆姨们一块干活。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乡,用当年的话说是接受再教育的开始。
队里有个猪圈,养了十来头猪,养猪是队里的一项副业。平时有两位固定的饲养员。那天其中一位饲养员因事不能来上班,队长安排我去顶她的班。当年的我是很听话的,没有任何怨言就去了。可能有新鲜感吧,喂猪的活我并不觉得脏累,很麻利清理猪圈和给猪弄猪食。那位拍档的客家婆姨很满意。

上班前,我在食堂称了点米,中午,跟我拍档的客家婆姨回家了。我一个人在煮猪食的灶前一边继续煮着猪食一边顺带给自己做饭。不一会,煮的猪食熟透了。那猪食由米糠,蕃薯叶、野菜,还有少量的蕃薯组成。揭开锅味道并不难闻,还有蕃薯的香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缺粮的情况比六十年代好了许多,但副食品还是很缺乏的,许多城市居民会自己养几只鸡作为补充。我们知青中顾家的孩子会从镇上的自由市场买些米糠、蕃薯带回家。给家里喂鸡和补充副食品。米糠好买,蕃薯还不好买。我曾经托村民帮忙买些蕃薯,一直没买成。
当看见大铁锅里煮熟的蕃薯,一股香味引起了我的食欲。这还不是普通的蕃薯,是那种比较甜的黄灿灿的黄心蕃薯。当时第一个想法,怎么猪可以吃这么好的蕃薯,我都吃不上。想吃的念头刚冒出来,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这是集体的财产别胡思乱想……当黄心蕃薯的香味第二次袭击鼻孔,另一个声音在说:是集体的东西没错,为什么猪都可以吃,我一个大活人还不能享用?什么狗屁道理?难道人还不如猪?
想到正是中午时分大家都回家了,只要我不说,吃了也没人知道。于是挑了一个完整的黄心蕃薯,掏了中间的心吃了,哇!好香好甜,好吃极了。把皮扔回锅里。
蕃薯一吃下肚,就开始心虚了。人家金训华为了国家的一根木头,跟洪水搏斗,连命都丢了,我怎么能偷吃集体的蕃薯?还是在山上时,有位男知青偷了邻队的几个橙子,晚上领导专门主持开会要男知青作了检讨,进行“斗私批修”。算了,真要是被人知道了那就认栽作“斗私批修”吧。心里就这么忐忐忑忑。
下午,客家婆姨回来了。我跟她聊起猪吃的蕃薯怎么这么好?。想不到她说:“是啊,喂猪的蕃薯是很好的。”“谁来喂猪都会吃。但千万不要被人看见,也不要往家拿。”听了她这句话,我心里的负罪感一下子缷了。是啊,怎么能让人忍着挨着,而把好东西拿去喂猪。人就是人,猪就是猪。没道理人还不如猪。被她这么一点拨,我心里顿时坦然了。

这是我接受的第一次来自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好多年后,跟一位老知青聊起我曾偷吃喂猪的蕃薯,想不到他说:“我也吃过,谁喂猪没吃过?都吃!”我们会心地哈哈大笑。

《读〈那天我喂猪〉有感》
读完王继红老师作品《那天我喂猪》这篇文章,仿佛跟随作者一同回到了那个特殊的知青岁月,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生活的质朴与复杂,内心也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文章开篇便讲述了作者从山上知青点撤到山下生产队的经历,这一转变让作者真正融入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开启了接受“再教育”的旅程。喂猪这一平常的工作安排,成为了这段经历的切入点,看似普通的日常劳动,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性、道德与生活现实的思考。
作者在喂猪过程中,面对煮熟的黄心番薯产生的内心挣扎,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副食品极度缺乏,城市居民甚至需要自己养鸡来补充营养。当看到猪食里香甜的番薯,作者想吃的念头自然而生,这是出于对食物的本能渴望,是人性在物质匮乏面前的真实反应。然而,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和道德准则的时代,“集体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又时刻在作者耳边回响,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刻画得十分细腻,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纠结与挣扎。
作者最终没能抵挡住番薯的诱惑,偷吃了一口,随后产生的强烈负罪感,更是反映出那个特殊时代的道德规范对人们思想的深刻影响。作者将自己的行为与金训华舍己为公的事迹相对比,又联想到之前男知青偷橙子被批斗的事情,内心的忐忑不安跃然纸上。这种道德的自我审视,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当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也反映出人性在道德约束下的脆弱与无奈。
而下午客家婆姨的一番话,却让作者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客家婆姨那句“谁来喂猪都会吃。但千万不要被人看见,也不要往家拿”,如同给作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作者心中的负罪感瞬间减轻。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普通劳动者对生活的朴素认知。在他们看来,人不应该忍着挨饿,而把好东西拿去喂猪,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现实的合理判断。这种来自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打破了作者原有的道德束缚,让作者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多年后与老知青的交流,得知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两人会心的大笑,更是让人感慨万千。这笑声中,有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有对曾经年少轻狂的自嘲,也有对生活中那些无奈与尴尬瞬间的释然。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在物质匮乏与道德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这篇文章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回忆,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了解到知青们在下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他们在劳动中所经历的思想变化。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到人们在困境中对生活的坚持与对人性的探索。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以及在道德与人性之间找到更加平衡的相处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