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湖(组诗)
朱 竹
一瓢饮
峡谷苍天无路可寻
顺手舀起一瓢山泉
瓢中还有一朵白云
渴了 就喝那瓢中水
饿了 就吃那瓢中云
无迹可寻守住老林
竹杖
青山不老人已老
一根竹杖给力 下端开了裂
扎了 疼了 痛了 那羊肠小道
一阵痉挛 飞成一道闪电 随即就有银蛇折断
美哉壮哉 峡谷云霄
轰隆隆 苍穹大泪
却吹起小号
白烟漫卷 虚无缥缈
不想腾云驾雾 千钧重两脚
怎奈清风袭来 宽我衣袄
千山万壑随之远去
扔下手杖溪水一条
清澈千里 天边斑点小是飞鸟
在哪里写诗
我在小鸟舌尖上给你写诗
一条流溪跌下山崖
如此矫健 一路飞花四溅
我在畲族少女斗笠上给你写诗
火塘照映 下走幽长峡谷
上仰一线蓝天 山花烂漫
我在一尾木鱼上给你写诗
茫茫云海 忽地飘散
刘基庙宇金碧 阳光耀眼
我在一片枫红上给你写诗
走马行川 十二壶穴 十二酒坛
把酒临风 已是神仙
下山
在铜铃里下山 屁股后边跟着个小顽童
跑下来的山泉 阿弥陀佛 情趣无限
多亏一路相伴 不时攀谈
一屁股坐了下去 坐出莲花瓣
再看那顽童也是一屁股滑了下去
落成一处小石潭
瞪着大眼
飞云湖(一)
湖中云朵美哉悠哉
天下绝美食材 饮誉海内外
多少仙人乘鹤而至
伸手捞上来一朵 那样透明 那样雪白
可蒸可煮可炖可熘可炒
佳肴美味端上来
再撒上一把星辰
把酒临天风 尽可抒天怀
上山
拾级而上 一条山溪凌空而下
丢下青藤 放下歌谣
湿之我裤脚
峡谷空山 不见一片野鹤羽毛
却有一朵闲云
赠我之衣袄
鹰翅一滑而下倾斜了整个天空
一座青山跟着倒
划伤我眼角
拍照
与青峰站在一起 白云就在下方
遥指刘伯温和他的庙宇
香火青烟缭绕
元曲小令绿了畲族山坳
一条溪流甩尾而去 落叶缤纷
漫天西风翻卷一只大鸟
隐约传来瀑布的轰鸣
江之洲堵 一只白鹇啄食霞光沙粒
公路盘山处
原本是古道
山坡羊
我不无惊奇地发现
深山鸟鸣 溪谷潺潺 瀑布轰鸣 松涛阵阵
所发出的古调 全是元曲散套《山坡羊》
我又不无惊奇地发现
无论是在山麓 还是在峰巅 那飘移的白云
只要听到鞭稍啪地一声脆响 就会成为羊群
随即就有一名临安小儿站立在眼前
一块石头飞下山
飞云湖(二)
那么多云小儿
南欧的阿尔卑斯
南非的好望角
南美的加勒比
慕名飞至 纷至沓来
相聚相识相知相融相处 撒下阳光问声好
还有两个孩子 白白胖胖 安安静静 含着泪水 等候在门外——
半岛巴尔干
勘察加半岛
小雅
经过一番仔仔细细考证我才弄明白
从晨曦后院走出来的雪女子 叫小雅不叫大雅
又查了几多文献资料
才弄清楚小雅脸颊上所涂抹的胭脂
是早霞不是晚霞
又经过一个时辰努力我才分辨清楚
酒窝里的是银铃
脚上的才是铜铃
阅读到最后一页才看清楚
驮住夕阳的不是青石
而是青牛
银簪
祖母讲故事总是取下头上那根银簪 轻轻一划一走
一道黄河水 九十九道弯 放眼苍山 就有老子骑青牛 风卷残云 西出函谷关——
祖母讲故事总是取下头上那根银簪
轻轻一划一走 一条长江水 九十九道弯
烟波浩渺 不见乘黄鹤者西去
倒有李白诗句 倒挂飞檐——
心事
席卷的雪浪花
是海岛的心事
高悬的北斗星
是行者的心事
七色的彩虹
是天空的心事
小草的鹅黄嫩绿
是春天的心事
河流的左弯右转
是大地的心事
云卷云舒
是哲人的心事
皑皑白雪
是国殇的心事
东方破晓
是鸟儿的心事
院落黄昏
菠萝蜜肥大 树木肥大 茅舍肥大 院落肥大
黄昏肥大 所有这一切都来自画家泼墨的汪洋恣意
以及旷日持久超然物外的心旷神怡
那是充斥着一种怎样的诱惑
一小步一小步走进去 古老精瘦的纺车
由你去认知 任你去明晰
感同身受 那巨大反差 超强对比
淳朴的自然人 黎家少女 纺线的动感
动感的美丽 蕴含着多少痴情画意
有谁不愿心驰神往 守住乡愁 诗意地栖居
不可打搅那狗儿 狗儿在熟睡
不可触摸那院落 黄昏在沉醉
不可吮吸那花香 少女在绚丽
再为山水开新境
——读朱竹先生组诗《飞云湖》有感
赵少更
去年十一月,我从山东的黄河边出发,取道广西钦州,过琼州海峡,抵海南三亚,见到了十多年未谋面的朱竹先生。碧海青天,椰风飒飒,风物大迥于北地。朱先生的住所濒临一处渔港,晨昏间帆影点点,市声繁密,再远一点,就是海阔天空。我曾想象先生独自策仗走在绵绵海滩之上,侣鸥鸟,携天地的情景。至此皆落在了实景里。先生虽年届九十,除身体的必然衰颓外,精神依然饱满,谈锋依然健朗,关心国事的热情依然不曾减弱。忽然想起他说的一件微事,当年他从德州学院退休后,每年冬季来临前,便效候鸟到海南过冬,来年夏初返回德州,回来后就跟周边的老人谈起海南种种好处,众人欣羡不已,表示今年愿结伴同往,然而到了临行之日,他还是孤鸿南图。那些答应他的老人不是不想去,而是割舍不下当下稳定的生活。这足见朱先生之洒脱,当然也是他的诗人本色。
前段时间,朱先生发给我一组诗歌,通读一遍,颇为激赏。不几天,《德州晚报》即以《飞云湖》为题整版刊发出来——实实在在的大块文章啊!这组诗歌是朱先生用灵感之手,淘洗、冶炼自然的山山水水,得到的一串晶莹剔透的珠玑。早年朱先生的履迹所至即有诗歌伴生,那时他的山水诗就给我以别具一格的印象,而这组山水诗进一步印证了我的判断:朱先生的山水诗为当代山水诗开创了一派新气象、新境界。
中国山水诗的传统悠久,即以当代论,也出现了孔孚先生这样的大家。朱先生的山水诗,意境空灵,炼象奇崛,音韵如歌,自家面目甚是清楚。
在意境的构建上,朱先生深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家真传,总是用尽可能少之又少的文字,传达出邈远幽深的意蕴,抟造出生机勃勃而空灵幻美的意境。试读《一瓢饮》,短短六句48个字,即把人带入了一处深谷幽壑之境:峡谷苍天无路可寻/顺手舀起一瓢山泉/瓢中还有一朵白云//渴了 就喝那瓢中水/饿了 就吃那瓢中云//无迹可寻守住老林。小诗大象,如险峻山崖之上,兀立一尊奇石,足以惊人视听。小诗起笔即写绝境,进而是绝处逢生,大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绪,接着是将身体的饥渴诗化为精神的超脱,连接二者的是“一瓢饮”,这“一瓢”可窥天地,转机枢,疗心疾,饮其水餐其云之后,诗人终达“无迹可寻”之境。这首诗还使我想到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淡远潇洒,所以说朱先生的山水诗是承接先贤的,而其神韵又是当代的,古今之间转换得圆融无碍。
朱先生炼象的功夫当属一流,所出之象往往新奇而不乖违,出人意表又在情理诗理之中。《竹杖》中一根前段开裂的竹杖,扎疼了青山的羊肠小道,随即这被扎得痉挛的小道即“飞成一道闪电”——这是多么贴切而奇特的比喻啊 !《上山》中的“鹰翅一滑而下/倾斜了整个天空/一座青山跟着倒/划伤我眼角”,在由动转静,由静转动的镜头变换间,诗人瞬间的错觉成就了这一雄奇的诗眼:青山倒,伤眼角。我不得不佩服诗人想象力之遒劲,可能在那一刻诗人突然化身为鹰,在鹰的视角下看到了这幕非同一般的山水画。朱先生曾讲过自己为寻找一个意象而寝食不安的事,当时他想给诗中所写的浪头一个意象,总是不熨帖,一天傍晚外出散步,脑海里仍翻腾着浪花,忽见一只狮子狗迎面跑来,电光火石,那情状一下就对上了他的浪花,于是他诗中的浪头就变成了一匹匹小步快跑的狮子狗。
朱先生的诗耐读,经得起反复吟味,这完全得益于他对诗歌韵律的执着追求。现当代诗歌越来越不重视吟诵了,多是无声的诗,有人说现在的诗是写给眼睛看的,不是写给耳朵听的,散文化已是大势所趋。朱先生的诗歌始终保持了一点点五四时代新诗的影子,这韵律即是。他的诗形式上有建筑美,内在有节奏感,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句与局之间,都有一种韵律上的黏合,如潺潺山泉,似铃铃风铃,读之齿颊留香,闻之满耳乐音。你不妨用不同的调门读读他的《在哪里写诗》,看看是不是有种如饮醇酿的微醺感呢?
朱先生越老活得越清纯,心底无滓,写的诗也有着玉的质地,只是诗翁只知诗事,不问世事,更不通世故,获得诗坛主流认可的几率几乎为零,但我以为好的作品是留给时间品读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