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亲戚朋友的孩子高考结束了,朋友圈和网络上也不断刷到关于高考的消息。因为我这段时间写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也有不少朋友来问我:高考之后,孩子到底该怎么选择?要不要上大学?
说实话,这类问题对我来说是有点难答的。因为我自己的文化程度其实也就只有小学水平,大学我从未真正体验过,对大学里的真实状况我也了解不多。在分析大学对孩子究竟利大还是弊大时,我确实讲不出太多专业的东西。
不过,我可以明确表达的是:我非常重视教育。但我所说的教育,并不是我们“村”那种以服从、标准答案、考试至上为核心的教育。我理想中的教育,是能够启发人、培养独立人格、逻辑判断与生存能力的教育,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某种体制、某些权力意志下的工具与奴才。
怎么判断我重不重视教育?从我的行动中你就能看出来。我带孩子背井离乡、移居他国,只为给他们接受真正的国际教育机会。包括我自己,这些年不断自学、四处请教、坚持每日写作,早已成为一种修行。从每天坚持写千字文章,到现在持续四五年,这份自我教育与表达的积累,本身就证明了我对教育的敬畏和实践。
虽然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敢说,我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也清楚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什么是奴化教育。
那现在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大学?我们不妨从现实出发,做点理性的判断。回顾过去几十年,读大学是不是改变了命运?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很多人成功的背后,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时代和政策红利,比如加入世贸、市场经济兴起,而不是单纯因为他们读了大学。甚至当年不少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反而成为时代中最先富起来的群体。
再看当下,高学历者就业的困境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实。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生都在从事低技能、体力型的“铁人三项”工作。而最讽刺的是,很多孩子读完大学后,依然和父母一起干苦力。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大学的投入产出比还值得吗?
我并不是反对孩子读大学,而是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孩子具备生存能力”。即便我很重视教育,我也明确告诉我的孩子:到了18岁,必须实现半工半读,无法做到就出去工作。因为不懂生存的孩子,就算有再多文凭也无法独立。
特别要说的是,人生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一定要持续学习,要思考:“思中行、行中思”,这是我人生的在思考和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在学校学的大多数只能算是知识,出来学的是规律、人性,学的是管理、是能力、是人生哲学,读完书不是读书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社会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我能从贫困的小山村走到现在,离不开我这十多年一直的学习与实践。
我也一直强调,家务劳动是教育的一部分。从小做家务、亲历劳动,就是让他们明白:体力的价值是廉价的,人生需要技能,需要能靠双手和智慧换取价值的能力,就像我一样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的水平,但不代表我没有思考、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了,相比来说我目前财富还没能自由,但我的时间是绝对的自由、我的思想是自由的,现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不见谁就不见谁。我相信自己一直大量的思考和行动,相信不用多久财富终将会越来越自由的。
所以我建议,如果一定要读大学,不妨选择“技术型”路线。先让自己能生存、能立足,再谈理想与追求。比如目前的日本,语言学校+技能实习两年内就能就业,就业率高达98%以上,而且进入的是很多百年老牌企业。他们老龄化严重,真正缺的是年轻人去承担岗位价值,而不是一纸文凭。
我们不妨从历史与逻辑推演一个结论:哪里市场经济发展,哪里就更适合人类生存;哪里权力高度集中,哪里就更像地狱。
我无法给任何人确定答案,但我自己用行动表达了我的选择。我们作为成年人,该为自己的路径负责。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最终影响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下一代的命运。所以,请别把上不上大学当成一张门票,而是要回归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你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教育不再是一张“通关证书”,而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它不在于你进了哪所学校、拿了什么学历,而在于你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现实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手段。真正有力量的人,从来不是学历高就代表价值高,而是懂得选择、善于判断、敢于承担。
我们不能为孩子决定每一步,但我们可以用认知为他们铺一条清醒之路。别再迷信学历,也别盲目否定教育。教育真正的意义,是帮孩子认清世界、找到自己,活出独立、自由、有价值的人生。愿我们这一代人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觉醒,为下一代托起更清醒、真实、有尊严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