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夏至凉面倍儿爽
秀臣
童年时代的夏至,连知了都叫得格外卖力,它们趴在槐树上,声嘶力竭地喊着“热啊热啊”。蝉鸣声穿透了工厂宿舍大院的水泥墙,像一把无形的锯子,将白昼锯得支离破碎。倒像是在给母亲擀面条的动静伴奏。面案上的面粉簌簌落下,和着知了的鸣叫,谱成了一支夏日交响曲。
午后阳光在老平房的屋顶上跳舞,反射出刺眼的白光。每到这时节,机床厂大院里的女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端出面盆,开始一年一度的喝“凉面条子“比拼仪式。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个连挂面都要凭票供应的岁月。工厂、机关乃及部队里,只有病号才能够享受到一碗鸡蛋挂面,至于,泉城济南大街小巷里的国营饭店,来一碗鸡丝面对普通老百姓简直就是一种“天方夜谭”。每到夏至,母亲总要施展她的魔法——将一捧白面变成一帘细长的面条。厨房里,母亲正在和面。她的手掌边缘有一圈白面,像戴了副特别的手套。面团在她手下越来越光滑,面粉在搪瓷盆里打着旋儿,母亲的手腕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面粉与水就这样缠绵在一起,渐渐有了筋骨,最后变成个胖娃娃似的圆球。母亲用擀面杖把它一点点碾开,面皮越来越大,薄得能透光。这时候,整个屋子都飘着面粉特有的甜香。
最绝的是母亲切面条的功夫。她把面皮叠成多层,菜刀起落间,面条就排着队跳出来了。粗细均匀,根根精神。我蹲在旁边看,总觉得那刀像是在面皮根梢上翩跹起舞。
大铁锅里的水早就烧开了,咕嘟咕嘟冒着泡。面条下锅时,像一群银鱼游进了池塘。母亲用长筷子轻轻搅动,面条就在水里跳起了舞。煮面的蒸汽把她的脸蒸得通红,汗珠子顺着鬓角往下淌。
我最爱看母亲捞面的样子。她双手握着长长的竹,像渔夫收网似的把面条从锅里捞出来。面条挂在筷子上,滴着热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过凉水时,面条会发出“嘶”的一声,像是舒服地叹了口气。
父亲早早就把那个家传的泰山石头蒜窝子搬出来了。这物件黑得发亮,凹处磨得像面镜子。他挑了几头最饱满的红皮蒜,剥蒜时那股子辛辣味直往人鼻子里钻。"啪、啪、啪”,蒜瓣在石窝里被捣碎的声音,像极了远处传来的鞭炮声。父亲捣蒜时总是专心致志,仿佛是在完成一项非常重大的“科研项目”,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调料的准备是另一场重头戏,调酱料时的父亲像个老学究。芝麻酱要先用温水慢慢化开,醋要选最地道的米醋,连香油都要数着滴数往里加。凉面使用的配菜黄瓜是清晨刚从菜市场包圆购来的,还带着细小的刺。香椿芽是从前院的老香椿树上掐的嫩尖,自家腌制的,那股特殊的香气能让人精神一振。腌胡萝卜在坛子里泡了小半年,咬起来咯吱咯吱响,酸咸适中。他总说:“酱料是凉面的魂儿。“那酱料在他手里搅动时,泛着诱人的光泽,香味能飘出二里地去。
调酱时父亲总爱念叨他的“独门秘方”:芝麻酱要顺时针搅三十六下,醋要沿着碗边慢慢倒,香油得等最后才滴三滴。他说这样调出来的酱料才有”魂儿”。我和弟弟蹲在旁边看,觉得父亲神神秘秘的简直像个炼丹的道士。
过凉水是个技术活。母亲把煮好的面条捞进竹筛子,用刚从公用自来水管里接回来的凉水冲。面条遇冷立刻变得筋道起来,在筛子里抖动着,闪着诱人的光。院子里,父亲已经把矮桌支好了。粗瓷大碗排成一排,碗边上的蓝花纹都磨得有些模糊了。黄瓜丝碧绿透亮,腌胡萝卜丁红艳艳的,香椿芽碎散发着特殊的香气。最诱人的是那碗蒜泥麻汁,稠稠的,上面漂着几点香油。
吃面的场面最是热闹。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捞面。笊篱在沸水里一抄,面条就像银色的瀑布倾泻进早已准备好的凉开水里。面条入碗的瞬间,所有配料都活了过来。蒜泥的辛辣,麻酱的醇厚,香醋的酸爽,还有蔬菜的清香,全都在碗里开起了联欢会。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吸溜面条的声音此起彼伏。面条滑进喉咙时的那股子凉意,能把整个夏天的燥热都赶跑。
我们围着那张掉了漆的小方桌,吸溜吸溜的声音此起彼伏。父亲吃面时总要把面条挑得老高,然后“嗖”的一下吸进嘴里。母亲则是小口小口地吃,时不时给我们碗里添点配菜。我们姊妹几个比赛谁吃得快,经常呛得直咳嗽。
饭后,我们躺在树荫下的凉席上消食。肚皮撑得圆滚滚的,嘴里还留着蒜香和麻酱的余味。树叶的影子在地上摇晃,知了的叫声时远时近。母亲摇着蒲扇,给我们讲她小时候吃凉面的故事。父亲打着饱嗝,时不时插上两句。
如今工厂早已搬迁建设成为居民小区,宿舍大院变成了高楼大厦。超市里随时能买到各种速食面,却再找不到当年那种“凉面条子”的味道,再没有哪碗能比得上母亲手擀的面条。那面条里有阳光的味道,有清凉自来水的清凉,有石蒜窝子捣出的生活滋味。有时我会想,我们怀念甚或缺失的不只是那碗面,更是那个蝉鸣悠长的夏日午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大院,就是那份全家人围着小桌,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吃得满头大汗的烟火气息,吸溜凉面条子的其乐融融吧。

作者简介:王海军,笔名:大海、榴石人、秀臣,文学、摄影爱好者,偶有作品发表在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都市头条等省市报刊、网站公众号。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平台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