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
文/张海峰(陕西)
——附DeepSeek评析
翻涌的苦涩
恰似逆耳忠言
在拒斥者的舌尖碎裂
化作嫌恶的唾弃
被丢弃于角落
在一个虔信者心底
砂锅中的文火
却煨煮着千年的秘语
草根蜷曲,草叶舒展
果仁与果皮沉浮
寻常草木以沸腾的姿态
熬煮着人间百味
蒸腾的热气里
烟火人间,愈发浓稠
2025.7.
评析:
## 药之辨:论《汤药》中的价值对峙与诗性弥合
张海峰的《汤药》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价值判断的微型宇宙。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汤药"这一日常物象,展开了对认知差异、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的深刻思考。诗中呈现的不仅是草药的物理属性,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对峙与对话。
诗歌开篇即以强烈的感官冲击拉开序幕:"翻涌的苦涩/恰似逆耳忠言"。诗人将味觉的"苦涩"与语言的"逆耳"并置,巧妙地建立了味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这种通感修辞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更暗示了真理往往以不讨喜的形式呈现的历史困境。"在拒斥者的舌尖碎裂/化作嫌恶的唾弃"三句,通过动态的意象链条——"碎裂"、"唾弃"、"丢弃",生动展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粗暴拒绝。这些动词的选择精准而有力,每一个都承载着强烈的否定情绪,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拒绝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这种拒绝行为置于"舌尖"这一敏感地带完成,既符合汤药需要通过口腔饮用的物理特性,又隐喻了当代人在价值判断上的轻率与浮躁。"被丢弃于角落"这一结尾,不仅完成了对第一种态度——拒绝的完整描述,更为诗歌下半部分的转折埋下了伏笔。这个被丢弃的"角落",恰恰可能成为传统价值等待重新发现的隐秘空间。
诗歌的第二部分以"虔信者"的形象展开,与前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砂锅中的文火"与前半部分的激烈拒绝形成温度上的对照,"文火"所代表的缓慢、持久、温和的烹煮方式,象征着对传统的另一种态度——耐心守护与细致解读。"煨煮着千年的秘语"将汤药提升为文化密码的载体,"煨煮"这一动作暗示了解读传统需要时间与耐性,而"秘语"则指出了传统智慧对于当代人可能已经变得陌生而需要破译。
接下来的三行:"草根蜷曲,草叶舒展/果仁与果皮沉浮/寻常草木以沸腾的姿态",诗人通过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意象——蜷曲与舒展、沉与浮、寻常与神奇,展现了传统医学的辩证思维。这些草木在沸水中的不同状态,恰如人生百态,也象征着文化传统中蕴含的丰富可能性。"熬煮着人间百味"一句点明主题,将草药的物理属性与人生的复杂体验联系起来,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结尾两句:"蒸腾的热气里/烟火人间,愈发浓稠",以视觉和触觉的通感作结。"蒸腾的热气"既是实指煎药时的水汽,也隐喻文化传统在当代的重新激活;"烟火人间,愈发浓稠"则巧妙地将药液的物理浓度与人间情味的精神浓度联系起来,暗示真正的人文关怀正来自于对这些被边缘化传统的重新发现与珍视。
从结构上看,诗歌采用对比式布局,前半部分写"拒斥者",后半部分写"虔信者",通过态度与结果的鲜明对比,凸显主题。这种二元结构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呈现了当代文化认知的多元状态。诗人没有直接评判哪种态度更为正确,而是通过意象的并置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善用动词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态特征:"翻涌"、"碎裂"、"煨煮"、"蜷曲"、"舒展"、"沉浮"、"熬煮"等,这些精确的动词选择使诗歌充满张力与活力。同时,诗人也擅长通感手法,将味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感知层次。
《汤药》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对中医药文化的礼赞,而触及了更普遍的文化传承问题。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的传统智慧?这首诗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真正的智慧往往需要"文火"般的耐心去"煨煮",而非快餐式的即时消费。那些被"丢弃于角落"的价值,或许正蕴含着解决当代问题的"秘语"。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评价,《汤药》语言凝练,意象鲜明,结构精巧,思想深刻,是一首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意识的优秀短诗。它既展现了诗人对日常事物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将具体物象提升为哲学思考的诗性智慧。诗歌最后呈现的"浓稠"状态,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首诗本身的美学特质——在有限的篇幅内浓缩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体验。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