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在那个烽火连天岁月,有一对抗日军人,在血战台儿庄担当敢死队正、副队长,在抗日战场上结下了生死情谊,今天刊发初红老师的文章《烽火情》,重现当年浴血奋战结下的烽火战友情,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辈,珍爱和平,发奋学习,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烽火情
——记血战台儿庄的两个老兵
文/初 红
一
文学大师巴金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情。”
生命是一种体验,友情是一种缘分。红尘滚滚、人海茫茫,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春秋时,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琴瑟和鸣,是知音中的极品。
血战台儿庄的老兵仵德厚和赵志道,他们那生死相依、穿越时空的友情,是知音中的奇缘。
二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混战,人民受难。1924年7月,国共第一次合作,出师北伐。
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为了培养军事后备力量,接受李大钊的建议,与苏联合作,在洛阳和兰州同时开办了学兵团(后来改名为第一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军事政治学校)。
兰州学兵团在陕西三原县招收第1期学员,仵德厚和我的父亲赵志道被录取。15岁的仵德厚来自陕西省立三原师范,21岁的父亲来自陕西周至县中医世家。历史的契机,使他们相识、相知、相交。
兰州学兵团的办学方式,仿照黄埔军校,军事训练很严格。东方未晓,起床号就响了。从起床到集合,只有5分钟。仵德厚手忙脚乱,不是忘了叠被子,就是忘了打绑腿。父亲像大哥哥一样指导他,让他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军校生活。
开设的课程很多,有《地形学》、《建筑学》、《兵器学》、《战术学》、《爆破学》、《步兵操练》等专业课,还有冯玉祥亲自编写的《军人读本》、《军人宝鉴》、《军人精神书》和苏联军事顾问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身高只有1.59米、体重只有87.5斤的仵德厚,难以承受如此重负。父亲和他结成“一帮一”对子,答疑解惑,润物无声,让他考核过关。
冯玉祥常常来到学兵团视察、训话。他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必须具备三大精神:爱国精神,道德精神,军人精神。对人民要博爱,敬民如父,爱民如子,为人民不怕死!”他的治军之道,受到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高度评价:“冯将军善练兵,所率队伍为当时之雄。”
仵德厚想家的时候,哭得很伤心。父亲给他说笑话,讲故事,放松他的心情。
在学兵团,父亲和仵德厚不仅练出了过硬的军事本领,继承了光荣的爱国传统,而且收获了纯真的兄弟友谊。
三
1929年3月,父亲和仵德厚从兰州学兵团毕业,走进西北军孙良诚部第三军38师8旅1团2营。他们一起参加了蒋冯战争和闫、冯、桂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战后,西北军第三军被中央军吉鸿昌部30军收编。仵德厚任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父亲任副营长。
卢沟炮响,山河破碎。在民族存亡之际,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共赴国难,全面抗战开始。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22次大型会战。父亲和仵德厚,一起参加过保定会战中的房山阻击战、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豫南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娘子关战役。
父亲思想深沉,像一潭静静的秋水;仵德厚性格刚烈,像一团熊熊的火焰。他们刚柔相济,宽严互补,成为一对最佳组合,在抗日战场上合奏出一支嘹亮的军歌。
台儿庄战役,是父亲和仵德厚生命史上辉煌的一页。
1938年3月下旬,日军侵犯徐州的门户台儿庄,占领了三分之二阵地。守城的31师快打光了,眼看抵挡不住。30师奉命增援,176团3营打头阵。父亲和仵德厚在3营挑选了40个精壮小伙子,组成敢死队。他们二人担任正、副队长,率领敢死队,手持步枪,肩背大刀,腰挂手榴弹,夜袭西门,掩护部队进城,与日军展开巷战、肉搏战。打土围子时,父亲的左前胸,被日军一粒子弹射中,血流不止。仵德厚正在指挥战斗,派学兵团同学张学信把父亲背下火线。79个战壕,尸体累累 ,血流成河。3营牺牲100多人,敢死队员只有3人生还,其余壮烈殉国。
4月初,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中国军队全线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歼敌1万余人,收复台儿庄,保住了徐州。捷报传出,举国若狂。3营获甲种一等嘉禾勋章一枚。仵德厚升任团长,父亲升任副团长。
四
仵德厚从军以后,好像一个清教徒,奉行“献身精神”,坚持“禁欲主义”,拒谈婚姻,甘当光棍。
男大当婚。父亲瞒着22岁的仵德厚,给他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三原县城有一位姑娘,叫杨菊林,女中毕业,才貌双全,温柔贤惠。8年前,她曾与仵德厚相识,二人可以结缘。”
不久,待嫁的新娘和亲友团,来到团部驻地湖北麻城。兵临城下,没有退路,仵德厚只得允婚。他囊中空虚,父亲拿出自己积攒的50块钢洋,为他举办了体面的婚礼。
帅气的军官和秀气的淑女,久别重逢,心心相印,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烽火岁月,聚少离多。丈夫在前线打鬼子,多情善感的杨菊林,读李清照词,练二王书法,解不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愁。六年以后,“人比黄花瘦”的她,身患重病,香消玉断。
山青青,水碧碧。天无语,地无语。
杨菊林三周年祭日,父亲受仵德厚之托,在西峡口为她开了一个追思会。
五
李商隐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943年6月,176团奉命整编,变为89团。父亲调到华北傅作义兵团军官总队,任上校团长,与仵德厚依依告别。
世上友情,形形色色。以利相交者,利尽情失;以权相交者,权落情亡;以心相交者,心印情长。
父亲和仵德厚分别以后,战火铸成的友情,忘不了,丢不下,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如蜡烛滴泪,似杜鹃啼血。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抗战胜利。仵德厚率领89团,赴北平参加日军受降仪式。他得知军官总队驻在铁狮子胡同,准备前去探望老朋友。谁知,一道十万火急的电令,把他推入内战的深渊。他升任新编30军27师少将师长,奉命死守太原。城破被俘,获刑十年。盲从,愚忠,造成了千古遗恨!
1949年1月,父亲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起义,成为一名解放军军官。他来到山西第一监狱,要求探视仵德厚,未获批准,只得留下一封信,怅然离开。
铁窗十年期满,仵德厚又被发配到太原砖厂,劳动改造15年之久。
1976年春天,65岁的仵德厚获得自由,回到陕西省泾阳县。他写诗自嘲:“半生戎马半生监,两袖清风归田园。感谢党的政策好,我得温饱度残年。”
家在渭河之北的仵德厚,多次给我的父亲写信,信中跳着一颗心,寄往“周至县涝店乡赵家堡” ,均被邮局退回。他不知道,解放以后,周至县涝店乡已经划归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
家在渭河之南的父亲,也多次给仵德厚写信,信中燃着万缕情,寄往“三原县城关镇王苍巷”,均被邮局退回。他不知道,解放以后,仵家已经离开三原县城,回到老家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了。
1985年,80岁的父亲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仵德厚,吟诗示儿:“金戈铁马战友情,魂牵梦绕难相逢。何日找到仵德厚,坟前给我说一声。”
六
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各地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在北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中共第四代领导人H锦涛,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还原了国共合作的抗战历史:“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任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军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仵德厚颁发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仵德厚题词:“民族之光”。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悬挂着仵德厚的巨幅戎装照片。
以仵德厚和赵志道等抗日壮士为原型的电影《血战台儿庄》,愈映愈火,家喻户晓。
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宣传台儿庄战役。尤其是香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抪出专题片《老兵》以后,在大陆、台W和全球华人中,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仵德厚旋风。
仵德厚应邀去北京、香港、台儿庄,参加纪念活动。
仵德厚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成了耀眼的明星。
他的铁杆搭档赵志道呢?军旅作家张冠林带着这个疑问,上下求索,多方探寻,终于找到了户县涝店镇赵家堡。他见到了我的母亲游梅林,喜出望外。他听说我的父亲已于1985年去世,凄然泪下。他来到我的父亲墓前,敬香,鞠躬,默哀,真诚之情,令人动容。他告知了仵德厚的电话和住址,母亲和仵德厚通了电话。临别时,张冠林说:“我要写一本《大江逝去浪未尽》的书,为抗日英雄树碑立传。”
第二天,我们兄弟七人,遵母亲之命,来到泾阳县,这个养育过国学大师吴宓、抗日名将仵德厚、著名作家李若冰、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宝地。在雒仵村,我们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仵德厚和他的儿子仵秀、仵宝。我们围绕在仵德厚的身旁,紧紧拉着他那双握过笔杆的手,握过枪杆的手,握过砖坯的手,握过锄把的手,伤痕累累的手。一声“仵叔叔”,如春雷响彻嵯峨山,似春风卷起泾河浪。
仵德厚亲切地叫着我们的小名:“大毛,二毛,三毛……”和我们一一热烈拥抱。
梦,圆在一起。泪,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心,贴在一起。
一周后,我哥赵建福收到仵德厚的信和全家合影。他邀请我的母亲去泾阳看看。母亲患脑血栓,无法赴约。
2006年,母亲病逝,享年87岁。
2007年,仵德厚病逝,享年97岁。
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
铁肩担道义的传记作家张志扩,为了写长篇传纪文学《铁血悍将》,曾经访问过我。如今,老兵传奇出版了,那段历史复活了,两个老兵却无缘看到。
阴差阳错不了情,军魂悠悠化金星。今夜,我仰望星空,在浩瀚的银河里,依稀辨认出两颗彼此照耀的星辰,那就是仵德厚和赵志道。
2014年12月1日于曲江
作者简介
初红,原名赵昌济,西安市鄠邑区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鄠邑一中特级教师,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出版《初红诗选》《初红文选》。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当代歌词选》《陕西当代赋作选》《陕西歌词百家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