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城地区第一党组织的诞生地
一九二七年八月,张子超受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返回家乡韩城开展秘密工作,他通过田间劳动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发展了青年农民张智发(又名张勇义)和小学教员张先民成为中共党员,为支部成立奠立基础。同年10月,在张智发家中正式成立了中共范家庄支部委员会,支部成立初期共有3名党员,后渐渐发展为841名党员(截至1949年),并持续发展壮大。
二、“韩城瑞金”在韩原大地的作用及影响
范家庄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初期,只有三名党员,随后渐渐壮大,至1949年已发展到841人,这些共产党人,为处在黑暗中的韩城人民指明了方向,点燃了韩城地区的红色革命,被当地誉为“韩城瑞金”,它照亮了处在水深火热的韩原大地,鼓舞了韩城人民的革命斗志,成为韩城党组织发展的“红色摇篮”。
三、进行红色教育很有必要,意义深远
2018年对支部旧址进行修复,设立五个展区,展示支部历史、人物事迹及革命文物。现已成为韩城重要的党史教育场所,通过实物展览、宣誓活动等形式传承革命精神!
听过讲解,我和建峰先生对先辈们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站在党旗下,我们向党宣誓:继承先烈革命遗志,牢记先辈铁血忠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讲完范家庄党支部的发展历史,鱼组长话峰一转问我“听说正在修建北寿寺红色纪念馆”,我说,知道,听说马上就要开馆了。谈起韩城解放初期的革命历史,鱼组长更是滔滔不绝。
据文资资料记载:1932年5月,北寿寺村段洁担任韩城赤卫队政治指导员,6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来韩城,他和高德辉、徐岱云等人带领赤卫队员积极配合开展打土豪,分粮活动,救济贫苦农民。1938年11月,经组织介绍,北上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奔赴晋东南。1943年,奉命调回延安,相继担任洛川游击队政委,黄龙工委副书记等职,1947年3月任韩城工委书记,同年10月任韩城县委书记,1948年6月任韩城代县长,他的军事策略和群众工作为韩城成为陕甘宁边区重要后方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史料记载:1929年冬,经段洁介绍段子杰、段江灵、冯梆合、段抗定、汪双有等人入党,成立了党小组,段洁任组长,1930年冬,与上官庄党员冯继华等人成立了党支部,段洁任支部书记,1931年初,1932年发展了汪家宾、段绳祖党员,成立西南区委,高进修任区委书记,段洁任组织委员。先后相继又发展党员蒋礼斋、段彦升、夏增彦、冯水堂等人,并成立了北寿寺村党支部,段洁任支书。在夜校宣传马列主义活动中,成立了贫农会,群众基础好,党的组织领导有力,为县委在段绳祖家召开会议创造了条件。
1932年6月14日,国民党军队在北寿寺村制造了针对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的“六、一四”惨案。6月13日晚,韩城地下县委在北寿寺村共产党员段绳祖家召开扩大会议,县委书记樊德音,组织薛和昉,赤卫队政委高德辉,队长徐岱云,党员高印斗、冯继华、段洁、段绳祖、王中秋参加会议,主要研究陕甘游击队走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工作。次日凌晨遭包围,段西鹏被国民党用枪打死在沟畔,共产党员蒋礼斋、冯进宝及革命群众段当才、李有才遭酷刑后杀害。
“六、一四”惨案反映国共内战初期国民党对红色根据地的残酷镇压以及陕甘游击队在当地发动群众斗争的艰难处境,惨案暴露了国民党对土地革命的残酷镇压,但也强化了当地群众对武装斗争必要性的认识,此后,韩城游击队活动日益活跃,成为陕甘苏区重要后方根据地之一。
鱼组长在讲述中语重心长地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纪念抗战争80周年,讴歌中国共产党在韩原大地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力程,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重温伟大的力史,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的精气神,持续谱写新时代新的篇章!
告别鱼天祥组长和张敏乾讲解员,我们又向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馆走去。
王安德,男,大学文化,陕西韩城人,退休警察。自由撰稿人,文学创作爱好者。喜欢中长篇小说和散文创作,市作协会员。2020年以来,先后创作编印《乡事悠悠》《槐抱椿》《土岭红叶》《花椒红了》《年味》五部游记散文,在西城际头条、作家故事、作家家园、蓝天文苑、丝路都市文化汇等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四百多篇,参加征文活动六次,均有获奖。
(2025年7月2日、部分资料来源血色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