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谷洞印象
陈宝明
灵谷洞位于宜兴市湖㳇镇石牛山南麓,其名字由来有三个说法:一是据传道教护法镇山神将,即被老百姓称赞“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王灵官行云路过,在空中观赏石牛山胜景不慎失剑,寻剑时发现有一洞府,且钟乳林立、怪石嶙峋、奇异天成。从此王灵官发现的洞便叫“灵谷洞”。二是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年正月十五傍晚,附近山农们总听到山谷中有“灵姑娘!灵姑娘!”的亲密呼唤。一位大胆的樵夫爬上竹梢想探个究竟,结果看到一位漂亮的仙姑应声而出。仙姑轻提裙衩,在洞口徘徊,并留下一撮稻谷,然后隐入洞中。樵夫把看到的情况告诉村民,当地山农就把灵姑娘奉为象征五谷丰登的田道仙姑。从此有灵姑娘出入的洞便称为“灵谷洞”。三是宜兴人士有感于宜兴是梁武帝登基前封地,后梁武帝又在京城建康敕建过灵谷禅寺,于是便将石牛山溶洞称为“灵谷洞”。清代书画家吴云说“灵谷”含义是:“其名灵谷者,非佛灵之灵,非邀灵之灵,非空灵之灵,乃念生灵之灵,欲诸佛慈祐于民,如呼谷谷应。”
灵谷洞从唐代起,历代都有人陆续探寻过,但对岩洞从未加以开凿。洞内岩壁上至今还保存着宋、明、清几代游人的题诗墨迹。“仙人四海通天下,世见高山此地来。灵谷本是真仙洞,万古传来今一逢。”落款为“大观丁亥年三月灵现”(1107)“越州人诸李乡人”。另一首写道:“从来无晓亦无(昏),罕遇神仙一洞门。六六从来三十六,曹溪一派道混沦。”落款为“越州人事诸李乡人,咸淳三年三月末”(1267)。其它还有明永乐、万历,清道光、咸丰等年间的题刻。据相关资料记载,唐代诗人、农学家陆龟蒙在宜兴探茶品茶时,最早发现了此洞,并曾雇人开凿,后因工程艰巨作罢,后人留传有“虎势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阱。龟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的慨叹诗句。宋朝以后,历代虽有游人入洞探幽觅奇,但终未开发。
近百年来,灵谷洞已经不太为人称道,书籍史料中也没有详细记载。古人题壁墨迹,至清朝咸丰年后大多就烟消云散。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官府因怕太平军借洞驻扎,故把溶洞封闭,使灵谷洞杜门谢客100多年。直至1979年3月被人重新发现。市园林管理处经组织业内人士调查探访后,同年5月,与市阳羡茶场联合开发、整理、修葺,省旅游局还拨款10万元资助,于是陆续修建了门楼、接待室、游步道等,并请著名书法家、原首任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题书“灵谷洞”洞名,1982年7月1日,灵谷洞正式向游人开放。
据考证,灵谷洞形成于2亿1千万年前的青龙群石灰岩。因碳酸钙(CaCO3)溶解,有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石灰岩出现了梦幻神奇的洞府。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原汁原味的杰作,丝毫没有人工的修饰雕琢。灵谷洞面积达8200平方米(m²),游程1500米(m),被誉为“大自然艺术宫殿”。特别是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怪。又以洞中有山、洞身幽邃,风貌奇异天成,景色绚丽多姿折服游客。洞穴中有灵谷文苑、灵谷舞台、百川汇海、水晶宫、仙阁宝殿、千佛山和龙宫凤府等7个大厅和众多洞中洞,构成了30多处景观,各具不同特色,可谓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美不胜收,游人竞相赞美为“灵谷天府”“灵谷胜地”或“仙府神宫”等。
进入灵谷洞,觉得灵气弥漫,仙云层层,仿佛雾里看花、雨中观山、月下赏泉。譬如粗大挺拔的钟乳石凌空崛起,虬枝交错,恰似迎客松屹立厅中;怪石堆山,叠石琳琅,宛如观世音、弥勒佛,关帝君、老寿星等,或坐或立,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有的像花草竹木,藤蔓绕挂,有的像龟蛇虎豹、马牛羊鸡,有的像黎明山村、流水飞瀑,有的像男女老少、僧尼道士等等,不一而足。正如南宋词人辛弃疾词句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其实这是汇集了地质、气象、水文等一系列因而形成的天然喀斯特地貌,在漫长岁月的流逝中,随着水文变化和不断更迭,终成了钟乳石景观景物,奇妙岩色带给人们丰富的惊喜和艳羡。
进洞口穿过长达百米的幽深石径,是气势赫然的大厅,面积达900余平方米(m²)。底层的沟壑有7条伏道纵横,上有5条遥遥天河涌来集聚,形成势不可当的茫茫云海,称“百川汇海”。厅顶飞盖如天,怪石倒悬,石壁下有一泓池水,微波荡漾,清澈见底,四周卧石暖姿相伴。
相传当年灵姑娘洗发沐浴,即在此处,称作“天府灵泉”。大厅尽头,是洞中之洞,厅中之厅,庭宇相接,一道喀斯特飞瀑,自穹顶飞泻而下,玉浆奔流,银锦倒挂,正合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洞内自然景观堪称天造地设,尤其是各种各样奇幻的钟乳石,在现代灯光映照下,不由引你发敬想象,组成了无数瑰丽逼真的图画,令人仿佛进入幻境一样,流连忘返,惊叹不已!
沿着陡坡拾级而上,厅内钟乳石层次分明、宽窄相济、错落有致,而且石色鲜艳,仿佛“深涧流水波涛滔”。接着是“万谷灵芝”“孔雀石泉”等景观。过道尽处,有一个仅高40cm的石缝,俗称“蟹洞”。踏上一条五六十米长的天桥俯瞰,只见两旁陡壁高耸,直插苍穹,飘飘欲仙,桥下幽黑深邃,垂深约15m。两旁有许多砾石、卵石和砂土层,层层叠叠,凸显了洞穴地下河刻画而成的独特风貌。当时在开发洞穴时,此处曾出土过古人类和脊椎动物等化石,这说明早在1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从后洞出来,豁然开朗,恍若隔世,蓦觉重回人间。洞外四周翠竹成荫,山上树木葱郁,地下流水潺潺,天空蓝天白云。优雅别致的景色里,还能看到隐于茂盛竹林深处的一泓清水,接一捧流淌的清泉,入口清冽甘甜,瞬间让人觉得疲惫尽去,回味无穷。
灵谷洞,这座美轮美奂、溢光流彩的溶洞,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