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
文/史飞翔
杜鹏程(1921-1991)简介:
陕西韩城人,三岁丧父,幼年上过私塾和基督教学校,后到县城一家店铺当学徒,半工半读。1938年初夏,他17岁前往延安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鲁迅师范学校学习。延安时期,他在延川当小学教员,报纸编辑。1947年初,被调到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社工作,随后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转战在西北战场上,后随军西进,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49年底,到达新疆喀什噶尔城后,着手创作《保卫延安》,他整理了战场日记,写了100万字的报道文学稿件,装了两麻袋,用毛驴驮着回到内地。回到陕西后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保卫延安》自1950年动笔,相继完成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几经修改,1954年,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成功塑造了彭德怀的感人形象,是他精心创制的一部力作。1956年2月4日,他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之后,在宝成铁路深入生活,从事文学写作,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通过铁路建设工地的一个横断面,描绘了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在和平建设事业中所经受的新的严峻的考验,是新中国成立初,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年青的朋友》等。散文《夜走灵官峡》选入语文课本。中短篇小说集《光辉的里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后恢复名誉,在病中坚持写作。1979年,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第4次重新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1991年10月26日下午,彭德怀传记组到陕西省人民医院了解情况,杜鹏程的夫人问彬正陪着说话的时候,杜鹏程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0岁。长篇小说《太平年月》遗稿,未能问世。《战争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时代特征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杜鹏程逝世两年之后的1993 年6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杜鹏程文集》,杜鹏程的夫人问彬女士写了编后记,煌煌四卷本。
【编者按】这篇文章围绕杜鹏程及其代表作《保卫延安》展开,内容丰富详实,评价客观全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评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内容丰富全面:文章不仅介绍了杜鹏程的文学创作领域及成就,展现了他作为勤奋多产“全才”作家的形象,还详细阐述了《保卫延安》的创作背景、过程、内容特点及历史意义。通过引用杜鹏程的自述、冯雪峰的评论等,多角度呈现作品风貌,使读者对杜鹏程和《保卫延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其二,评价客观准确:对杜鹏程的文学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文字兼具诗人浪漫、哲学家深邃和历史学家严谨,其小说能站在时代前列,提出人生课题。对于《保卫延安》,既肯定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如人物群像塑造成功、叙事手法巧妙、语言讲究等,又强调了其历史价值,认为是研究战争历史的重要文献,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评价客观且准确到位。其三,强调时代意义:文章突出了杜鹏程创作的时代价值,指出他能与时代同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同时又强调其之所以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源于其出身和经历,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抒情,这种创作理念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对当下文艺创作仍有启示作用。其四,情感真挚深沉: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杜鹏程的敬重与对《保卫延安》的赞赏之情。讲述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九易其稿的艰辛历程时,能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烈士和战争中人民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创作的执着与责任感,使读者更能体会作品背后的情感力量。【编辑:纪昀清】
杜鹏程,这个名字,在无数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个名字的广泛传播,始于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那篇脍炙人口的《夜走灵官峡》。正是这篇文章,将杜鹏程的文学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杜鹏程是一位勤奋、多产且近乎“全才”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横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剧本等多个领域,不仅如此,他的创作谈、文论也同样深入人心。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涉猎了通讯、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日记、随感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杜鹏程的勤奋,从他的日记中可见一斑。自1938年起,他开始了记日记的习惯,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期间从未间断一天。这些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活点滴,更是时代的真实写照。目前收入《杜鹏程文集》中的40余万字的战争日记,只是他全部日记的一小部分。这些日记,像一部历史的长卷,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杜鹏程的文学造诣,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更体现在他的文学思考上。他从小便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积累了丰厚的文学底蕴。他懂英语等多国语言,知识视野开阔,因此他的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读杜鹏程的文论、创作谈,那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他的思考之深邃、见解之深刻,已经达到了思想家的高度。他的文字,既有诗人的浪漫,又有哲学家的深邃,更有历史学家的严谨。
杜鹏程的小说,更是他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他的小说,总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充沛的革命热情,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课题。比如他的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这部小说,以铁路建设工地为背景,描绘了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在和平建设事业中所经受的新的严峻的考验。他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们的情感、社会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工业题材的优秀之作,而且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杜鹏程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指人心;他的思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世界。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时代的见证者。
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无疑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1954年,这部长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不仅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起点,而且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而被视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保卫延安》以1947年3月至9月的陕北延安战事为背景,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不仅聚焦于延安保卫战这一具体事件,而且通过这场战役辐射出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和时代变迁。
在小说中,杜鹏程巧妙地构建了一幅由众多英雄人物组成的群像画。其中,周大勇等人物以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人性,成为小说中最耀眼的亮点。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了保卫革命圣地延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的解放,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这些英雄的形象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们不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更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的伟大和崇高。
冯雪峰在其评论文章《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中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保卫延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一部能够称得上英雄史诗的历史文献。这部小说所描绘的英雄战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其作为英雄史诗的基础已经坚不可摧。冯雪峰的这番话,不仅肯定了《保卫延安》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杜鹏程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和追求。
杜鹏程在《保卫延安》中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战争场面的宏大描写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成功地将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转化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仅记录了历史,而且还激发了读者对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深刻思考。
此外,小说对战略战术的精确描述和对军事指挥艺术的高度概括,也使得《保卫延安》成为研究当时战争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为军事学和战争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在文学技巧上,杜鹏程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文学修辞,使得小说在艺术表现上层次分明、情感丰富。他巧妙地使用了倒叙、插叙等叙事技巧,使得故事的叙述既紧凑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他在语言运用上也极为讲究,既有豪迈磅礴的战争场景描写,也有细腻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使得整部小说读来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总的来说,《保卫延安》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英雄史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追寻那段伟大历史的脚步,去思考和平与战争、生命与死亡、信念与牺牲的深刻主题。
杜鹏程在创作《保卫延安》的过程中,经历了九易其稿、反复修改的艰辛历程。他在回忆当时的创作情景时提到,每当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他都会不断反悔,埋怨自己不自量力。然而,当他想起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时,他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重新鼓起勇气来继续创作。
在1979年的《保卫延安》重印后记中,杜鹏程自述道:“这一场战争,太伟大太壮烈了。随便写一点儿东西来记述它,我觉得对不起烈士和战争中流血流汗的人们。”对于他来说,这场旷日持久的创作也是一场艰苦的文学征战。
1949年末,杜鹏程随部队进军至帕米尔高原,解放战争的战火还没有完全熄灭,他就着手写这部作品了。他先以《战争日记》为基础,大约9个多月的时间,利用工作的间隙写出近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从延安撤退写起,直到进军帕米尔高原为止,记述西北解放军战争的整个过程”。内容“全是真人真事,按时间顺序把战争中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在修改这部稿子的过程中,杜鹏程愈来愈清楚愈来愈坚定地认识到:“眼前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稿子,虽说也有闪光发亮的片段,但它远不能满足我内心愿望。又何况从整体来看,它又显得冗长、杂乱而枯燥。我,焦灼不安,苦苦思索,终于下了决心:要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搞;一定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要在其中记载:战士们在旧世界的苦难和创立新时代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动天地而泣鬼神的丰功伟绩。是的,也许写不出无愧这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远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人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做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润色,杜鹏程最终完成了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这部作品以真实的战争事件为背景,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和英雄气概。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文化遗产。
杜鹏程是党和军队培养出的一位人民作家,是社会文艺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文艺创作而言,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杜鹏程能与时代同行,因时而起,乘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杜鹏程正是因为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敢于承担时代使命,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将个人融入时代,这才创作出经典作品《保卫延安》。
其次,杜鹏程始终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杜鹏程出身贫寒,三岁丧父,幼年读私塾,进教会孤儿院,在店铺当学徒,当校工半工半读。这种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永远和人民大众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杜鹏程年纪轻轻即投身革命,长期生活在农村、工厂和部队,和工农兵打成一片,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素材。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杜鹏程生前脚踩大地、心系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杜鹏程有一个固执的信念,他认为一个人只要真正投入生活中,扎扎实实地给人民做点儿事情,是不会错的。杜鹏程喜欢深入生活,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回到生活中,似乎呼吸也格外舒畅,满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路遥生前曾这样评价杜鹏程:“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

【作者简介】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等著作22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