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6)——竹叶羊车
——洛阳白江永撰文
《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帝(司马炎)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司马炎,晋武帝,字安士,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长孙,晋宣帝司马师的侄子,晋文帝司马昭的长子。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取代了原来的曹魏政权,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自此,西晋统一全国。司马炎在位前期的时候励精图治,慷慨怀柔政策安抚将士和农民,在太康年间则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正当天下太平,国安民康的时候,司马炎却逐渐懒惰了起来,不爱管理政事,成日与后宫妃子玩乐,而一朝臣子纷纷效仿,导致小人当权,风气日渐败坏。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男子“三妻四妾”的说法,而皇帝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等等的说法,许多皇帝实际上都没有那么多,唯独司马炎是一个有历史记载后宫嫔妃过万人的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多内宠本就以荒淫无度著称。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后,晋武帝又于次年“诏选孙皓妓妾五千人人宫”,再加上大力从民间选妃,使得他的后宫佳丽一度超过了万人。武帝“自太康以后,天下无事,不复留心万机,惟耽酒色”。因为妃子实在太多,而且这些宫女个个貌美如花,看得晋武帝眼花缭乱,以致于他每天都在为要宠幸哪个妃子而犯愁。
司马炎当然不可能全部一口吃掉,他也想风流一番,于是他想了一个极其滑稽办法,乘上羊车,任凭都系,恣其行止,羊车停在哪个宫女的住处,他便在哪儿留宿。——这就是传说中的“羊车选妃”。首先,坐在一辆羊拉的小车上,让羊在后宫里走,羊车停在哪里,便临幸哪一个妃子。于是后宫妃子为了争得皇帝的宠幸,便纷纷让人摘来鲜嫩的竹叶、柳枝在插自己的门上,又在门前的路上撒上盐水(因为羊好吃咸的东西),用以吸引拉车的羊群,夺得皇上的恩宠,为此,还延伸出了一个成语——“羊车望幸”。
大臣见到司马炎如此,谁也不敢说,就任由他这乱搞,而那些奸佞小人借此靠近司马炎,某得宠幸。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这样必然造成众多宫女“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羊嗜竹叶而喜咸,故以二者引帝车”。宫女为争宠,也不惜手段,羊车与竹、盐的结合,正好附会了宫女争宠的处境。宫女们费尽心思,从准备竹枝、插竹枝到空余竹枝,感情上经历期望、失望至绝望的痛苦过程:“羊车幸何处,盐竹谩纷披”、“望水晶帘外竹枝寒,守羊车未至”、“羊车一去空余竹”。宫女们本质上只是守株待兔。“竹叶羊车”的核心是帝王滥淫、宫女希宠。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长期纵欲过度,极意声色,遂至成疾,死于含章殿。于是西晋朝政腐化极其迅速,公元317年西晋即宣告灭亡,成为一个昙花一现的王朝,令人唏嘘。
《宫女围棋图》:“尽日羊车不见过,春来雨露向谁多”;《怨歌行》:“羊车竹枝待君御,高唐云雨空淫哇”;《晋宫怨》:“恩宠由来有浅深,至尊行幸岂无心。蛾眉不解君心巧,空听羊车竹外音。”;《比红儿诗》:“画帘垂地紫金床,暗引羊车驻七香。若是红儿此中住,不劳烟筱洒宫廊。”;《题芭蕉士女》:“风钗斜压鬓云低,望断羊车意欲迷。几叶芭蕉共憔悴,秋声近在玉阶西。”;《洛阳道》:“锦障藏歌伎,羊车戏少年。”;《春贴子词·其四》:“圣主终朝亲万几,燕居专事养希夷,千门永昼春岑寂,不用车前插竹枝。”;《皇帝行幸南京歌十首·其九》:“吴王雉翳春依草,宋帝羊车夜逐花。总是南朝旧时事,我皇行乐倍繁华。”借古讽今,咏史讥讽当朝之作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