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山四皓的考证和故事
在河南省济源市南山(古称商山,在古轵絲绸之路上)的花石村东北山岗上,有一座商山寺,寺下有一条河,古代称为商水河,寺河的东北岭下分布着四个大塚,分别为商山四皓墓。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商山四皓的故事主要是隐居商山:坚守气节,远离暴政 商山四皓,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本是秦始皇时期的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他们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学识渊博,地位显赫。然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让他们深感不满和愤慨。他们不愿助纣为虐,更不愿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被用于暴政,于是毅然选择隐居于商山(另一说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是后来纪念地,不合藏身处;济源是真身处,合乎隐藏处),过上了清贫而宁静的隐居生活。
在商山,他们结茅山林,采食商芝,栖身洞穴,与自然为伴,与书卷为友。他们写下了著名的《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这首歌不仅表达了他们对古代圣王的向往,也彰显了他们坚守气节、远离暴政的高尚情操。
辅佐太子:智保刘盈,稳定朝局。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久慕四皓之名,多次派军师张良等人前往商山邀请他们出山为官,但都被拒绝。四皓认为刘邦轻士善骂,不愿受辱,更不愿卷入宫廷斗争。
然而,当刘邦晚年欲废太子刘盈而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时,朝局动荡,国家安危系于一线。 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此事,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吕后令太子刘盈写封谦恭有礼的信,派能言善道的使者,安车驷马去恳请四皓。
四皓看到书信后,认为太子盈恭敬下士,爱护百姓,且刘邦这种违背礼制、废长立幼的做法,会引起朝廷动乱而发生战争,殃及黎民百姓,于是应邀进宫辅佐太子刘盈。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刘邦突然发现他请不到的四位高人竟然辅助太子,大吃一惊。他询问四皓的来历,四皓道出自己的姓名,并表示:“陛下一向轻慢高士,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刘邦听了大吃一惊,知道儿子刘盈“羽翼已成,难动唉!”,于是打消了废立之意。
功成身退:淡泊名利,归隐山林。 四皓辅佐太子刘盈稳定朝局后,并未贪图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他们拒绝了刘盈的封赏,仍回归商山继续过着清贫的隐逸生活。刘盈感念四皓的辅佐之恩,在商山为四皓修建祠庙,并用泰山石刻文记功立碑于隐所,以示纪念。
四皓的这种有功不居、功成身退的精神,不仅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赞誉,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高尚的精神象征。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史记》、《汉书》等史籍,流传千古。
文化影响:精神象征,激励后人 商山四皓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传奇,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他们坚守气节、远离暴政的高尚情操,辅佐太子、稳定朝局的智慧谋略,以及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超脱境界,都成为了后世文人学士、仁人志士追求和效仿的榜样。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商山四皓的形象深入人心。诗人们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他们的隐居生活,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小说家们则以他们为原型,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奇。他们的形象不仅出现在历史典籍中,更融入了民间传说和艺术创作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卢化南
202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