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和煦——林水洲 编辑/谦坤
今日话题:铁锅里的岁月焦痕,应山特色包粑里的非遗传承。
铸铁锅揭开的瞬间,金黄油花裹着麦香漫过青石板街,应山老巷深处的路边又迎来了新的清晨。黑色铁锅上,十几个包粑顶着琥珀色的淀粉壳,底部的焦纹如古城墙的砖缝,在晨光里泛着油亮的光泽。这种以"炕"为魂的非遗美食,正用铁锅与柴火的交响,在流水线食品的时代里固执地烙刻着广水应山的味觉年轮。
昨天,广水市做教育的朋友带我吃了广水的非遗传承食品——应山特色包粑。用淀粉老面发酵的面团,在面点师付的手工包扎工艺流程下,面包就可以放到铸铁锅上油烤了。
说起应山包,有一个动人的应山炕包粑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涢水河畔的砂壤土说起。广水特有的弱碱性土壤孕育出的"高脚麦面”, 淀粉链在昼夜温差中形成独特的支链结构,经石磨碾成淀粉后,遇水揉团能在铁锅中形成"外脆内糯"的奇妙质感。在这里烤包粑多年的张师傅说:"炕粑的魂在锅底,选面粉如选玉,差不得半点含糊。"每年麦收后,她都会带着去市场选购优质没粉。用山泉水揉合,再经过一天一夜的自然发酵,让面团里沉淀下鄂北岗地的风土密码。
这种对原料的偏执,源自应山独特的地理记忆。明清时期,应山作为鄂豫商贸枢纽,南来的挑夫将南方米面与北方烙饼技艺在此融合,聪明的应山主妇们发现,用铁锅慢炕的米粑既能长时间保存,又能在赶路时提供扎实的热量。老辈人传下的"三泡三滤"淘米法,"九揉九醒"和面术,都在诉说着这座商道古镇对食物的生存智慧。当现代厨房用不粘锅和定时器简化流程时,张师傅仍坚持用祖传的铸铁锅炕粑,"铁锅有火气,能逼出粑香,就像应山人过日子,得有烟火气才实在。"
我和朋友站在铺子而前看夫妇两位师大附中付的既场操作,见案板上的面团在张师傅手中翻出银白的浪花。她给我们示范着"双手旋压"的绝技:拇指与掌根如太极推手般翻转,面团在指尖压成边缘略厚的圆饼,中间薄如宣纸,这是为了让铁锅的热度均匀渗透。"炕粑的焦纹不能乱,要像老井的年轮,圈圈都是火候的印记。"丈夫翻动着铁锅上的包粑,有节奏的翻动包粑,让包粑饼边缘不裂。
最见有功夫的是"三炕三淋"的火候控制。应山炕包粑必须用杂木柴火,先以猛火将铁锅烧至"蟹眼纹",刷上一层应山特产的芝麻油,包粑入锅后翻转翻,中火慢炕。老师付手持竹刷,每隔三分钟便往锅边淋一圈淘米水,"这叫'淬火生香',水汽遇热会在包粑底形成蜂窝状的焦孔。用筷子轻敲包粑面,听着"咚咚"的空响便知内里已熟。此时的包粑底面呈琥珀色,布满细密的气孔,如同应山古驿站的青石板,被岁月踩出深深的凹痕。
作为非遗传承食品,每天凌晨,街巷都有很多传承人都在进行先"铁锅揉面","面团如人心,在铁锅里揉透了才知软硬。"有人也想改用电饼铛生产,但多数人都认为,"老祖宗的铁锅要是冷了,我们拿什么去跟后代讲应山的故事?"如今,包粑成了应山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的课程,孩子们围在铁锅旁,看包粑在柴火与铁锅的亲吻中泛起金黄,学会的不仅是"三炕三淋"的技艺,更是"一火一候皆匠心"的生活哲学。
在这个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应山炕包粑如同一位固执的时光铁匠,用铁锅与柴火的碰撞锻造着广水地域的传统文化,用千年不变的焦香传递着匠人的坚守。当我们咬下一口包粑,先是听见脆皮的轻响,接着尝到焦香在牙齿间绽放,那不仅是碳水化合物的满足,更是一个地域对传统的灼热守望,是无数双手在铁锅里打磨出的文化焦痕。
林水洲 ,男,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职称:研究员。原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主任,国内外公开岀版发行的科技技术期刊《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主编
社会职务: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研学网特聘智库专家,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科普实践教育中心智府团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中心研究员,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协会校外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庐山研学旅行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贡献: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曾多次代表国家教育部对全国十几个省市,湖北省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国检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