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画巨匠:记西藏山水画创始人、奠基者刘万年 文/ 廖鹏程
雪域拓荒:从陇原到高原的使命
1949年生于甘肃秦安的刘万年,1970年怀揣画笔走进西藏,自此与这片“神山圣水”结下毕生之缘。初入高原,传统山水画的柔秀笔墨在苍茫雪域前黯然失色——江南的烟雨皴法难绘冰川的凌厉,古典的留白无法承载高原的磅礴。在四川美院进修时,石鲁笔下黄土高原的雄浑之气如惊雷般震醒了他:“荒原亦可入画!”。他毅然舍弃模仿古人,转身直面西藏的原始野性,誓言“为青藏高原立传”。

四十余载寒暑,他踏遍羌塘荒原、横断山脉,在缺氧与病痛中捕捉风的轨迹、山的魂魄。西藏山水的独特性——地壳挤压形成的断裂式结构、稀薄空气下的“无透视”叠嶂、日光暴晒风化的奇异肌理——成为他艺术革命的起点。

笔破洪荒:技法体系的颠覆性创造
为驯服雪域的视觉冲击力,刘万年发起了一场水墨语言的“地质运动”:
1. “横断重叠构图法”:将山脉“放倒”,以俯视视角压缩空间,使百公里山峦如巨墙般压向观者,打破传统平远透视。昆仑山脉的冰脊与羌塘草原的辽阔在画中碰撞,形成排山倒海的阵势。
2. 新皴法革命:独创三十余种技法:
- “风化石皴”以干笔散锋表现岩壁剥蚀的沧桑;
- “冰雪皴”借流水染色与重墨压色,凝冻出冰川的透骨寒光;
- “泥石流皴”以倒笔逆锋模拟地质运动的暴烈。
3. 材料极限实验:生宣纸两面落墨,墨色从背面渗透至正面,形成“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奇效;巨幅创作时甚至将画纸铺于地面,以身体运动带动笔势,使画面充满原始生命力。
这些技法被凝练为“九美、七绝、三十二新法”体系,彻底重构了山水画的美学基因——传统“轻、薄、秀、静”被“重、厚、浊、动”取代,荒寒之地升腾起神性的壮美。

神山圣水图:以生命丈量艺术的鸿篇巨制
2002至2009年,年近六旬的刘万年以病躯挑战人类创作极限:在拉萨一间昏暗画室,他忍受肺气肿与高原反应,“滴泪和墨”八载,完成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组画《神山圣水图》。
-史诗级体量:120幅八尺竖轴(总面积369平方米),重逾千斤,相当两个标准羽毛球场;
- 地理与精神的交响:全作分十篇章,从《可可西里》的寂寥到《珠峰远眺》的崇高,从《雅江如炼》的奔腾到《梦游阿里》的玄思,既是西藏地貌的全景扫描,更是朝圣者心灵的跋涉;
-东方壁画的当代转化:每幅独立成境,并列时又形成长卷式的流动叙事,如敦煌经变图般恢弘,被誉作“李伯安《走出巴彦喀拉》后藏区题材又一巅峰”。
当这组巨作2012年亮相陕西美术馆,观众在369平方米的“视觉雪域”前震撼失语——岩石的肌理在墨色中呼吸,冰川的冷光穿透纸背,仿佛听见大地板块碰撞的轰鸣。

理论丰碑:从画室到美术史的文明对话
刘万年深知,技法的突破需以文化自觉为根基:
《藏原探美》五卷本:十年笔耕梳理西藏美学,将高原的“悲怆蛮荒”升华为哲学命题,提出“神性山水”论——自然景观是藏传佛教“坛城”的现世投影,笔墨即修行;
跨文明融合:大汉文化的书写性与藏地宗教的密仪感交织。代表作《血性》以朱砂泼染雪山,如血肉般灼热,入选《中国美术全集》当代卷,成为新山水画的美学坐标;
学派奠基:学者刘曦林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中,将他与周韶华、贾又福并列为“新体山水画突起三杰”,确认了西藏山水画派的历史地位。

雪域魂,中国心:艺术家的文化担当
刘万年的画笔始终锚定两个维度:
向上攀登精神巅峰——上世纪80年代,他与吴冠中、黄胄共赴台湾举办大陆创新画展,33件作品被高价购藏。当台湾观众面对《羌塘八月》惊呼“山魂活了!”时,西藏的壮美成为连接两岸的文化血脉;
向下扎根土地——退休返乡天水后,他捐建美术馆、免费授徒,将毕生所得回馈西北故土。正如他题写于画室的箴言:“笔底洪荒气,皆为苍生叹”。

结语:矗立于高原的中国画学丰碑
刘万年以血肉之躯丈量雪域,终将“不可画之景”锻造成“时代之像”。《神山圣水图》的369平方米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传统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精神海拔——它证明了中国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向未知领域开疆拓土。当人们立于画前,看到的不仅是西藏的山水,更是一个艺术家以生命践行的信仰:在文明对话的断裂带上,笔墨可重建天地人神的契约。
> 参考引注:本文创作基于搜索结果中关于刘万年生平、艺术成就及代表作品的权威记载,并对其艺术史价值进行系统性梳理。


刘万年,中国美协会员、西藏自治区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西藏日报》主任编辑。作品入选第六、七届全国美展。《血性》入选《中国美术全集·当代卷》,《季雨》等6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刘万年画集》《刘万年西藏山水画集》《刘万年写意山水画》等大型画集15部。
扎根藏区四十年,血泪和墨,艰苦实践,大胆创新,其笔下雄浑博大的西藏山水画震撼了无数人心灵。这位将半生经历都交由西藏的优秀画家就是刘万年。

神山圣水铸辉煌
经历了八载寒暑的创作,刘万年完成了长卷组画《神山圣水图》。该组画由120件八尺竖轴并列组成,总面积369平方米,可谓当代中国绘画中的皇皇巨制。
通过山水画卷让人们感受到“世界屋脊”横空出世、巍峨壮丽的博大气魄,让世人领略青藏高原磅礴雄伟、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是刘万年为自己确定的创作目标。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道,多少年来鲜有人问津。刘万年立志要为后人开辟出一条通往青藏高原独特画风的新途径。

为了探索西藏山水画,他斩断“尘缘”,清除杂念,全身心地涵泳于西藏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风雨兼程地遍踏藏区的山川谷壑。他殚精竭虑,甚至在睡梦中还在破解西藏山水画的谜题。即便如此,西藏山水之奇诡还是不能了然于其笔下。他极度苦恼,决定深入藏北开展写生。半路上,奇迹发生了。斜阳从汽车侧面的玻璃窗上射了过来,映着对面的远山近水,而山水的影子与玻璃窗外的河流、山峦重叠晃动,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图景。刘万年惊呼:“天助我也!这不就是我搜肠刮肚、千呼万唤而不得的景象吗?!”在迷茫中、在巧合中、在奇遇中,“横断重叠构图法”诞生了。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他艰辛的跋涉与探寻终于有了回报。西藏的自然山水启迪了刘万年的艺术心灵,他的西藏山水画是不师古人师造化的产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郎绍君说:“刘万年的山水画有鲜明强烈的地域特征、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正大阳刚的民族气度、雄浑壮阔的时代风貌、肃穆淡远的宗教情怀、深邃沉静的哲理思考、虔笃完美的神性境界,是中国当代山水画苑中的一朵奇葩。”

西藏的画中传奇
刘万年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世界屋脊”雄伟壮观、神奇无比的高原之美,实在是他胸中浩气与豪情的真实写照。在创作的惨淡经营中,为了使自己的山水画显得更加宁静安详,他“融万趣于神思”,把点、线、块、面穿插交织,使画面既富于旋律感又井然有序;为了显示出大山巍峨、山峦云雾缥缈、寺庙端庄肃穆、人物性灵生动活泼,他从西藏山水的局部特征中提炼出可塑的形式元素,按照艺术构成的规律加以精心组合,在完成整体布局的同时又搭配虚实、刚柔、大小、远近等诸多变化,使得整幅作品满而空灵、虚实有致、肌理自然、姿态横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国松在《西藏的画中传奇》一文中说:“刘万年能自如驾驭许多新的技巧,并与传统的笔墨混合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特有的风格。”

情满于山 热情挥洒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万年极热的心肠是他痴情关注世间万物的本源。他不仅是一流的画家,还是一个思想者、探索者,一个艺术生涯的苦行僧。一旦他认识到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就会毫不犹豫、极其顽强地走下去。中国美术学院博导、美术史学家王伯敏说:“每当看到刘万年的画,总感到他的艺术有一种强烈的美的诱惑力。他的画打动着读者们的心弦。他在极端的环境里有极端细致的体察,在极端的怜惜里有极端的期望。刘万年的作品,纯是一片弥漫开去的激情,甚至热血。”因此,本文以“血泪和墨写高原”为题并无夸张之处。相信读者会从他的笔墨中读到他的执着与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