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亲
杨超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半年多时间了,在这无数个日夜,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往昔的桩桩件件,时常在我脑海里萦绕着……我愈来愈感到,母亲勤劳朴素的优良传统和贤惠能干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母亲一生勤劳
母亲 1941 年 9 月出生于乾县梁村镇阡道大队北章村,那是一个宁静而普通的小村庄。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人们缺吃少穿,生活异常艰辛。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母亲自小就养成了节衣缩食的习惯,这一传统伴随了她的一生。
母亲在北张村的沟边长大,儿时的她常常赶着猪群在沟边放牧。她总爱向我们讲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有一回,狼突然窜出叼走小猪娃,年幼的她一边大声呼喊 “狼来了!狼来了……”,一边紧追不舍。大人们也应声闻讯赶来,狼才丢下小猪,仓皇逃窜……每次听她讲述,眼前仿佛就浮现出那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我的母亲小小的身影在沟里放牧的场景。
因小时家境贫寒,母亲早早便养成了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的良好品行。少年和青年时期,她参加生产队劳动,拉架子车、平整土地、收割小麦,各种农活她都是出力用劲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她弯腰劳作的身影,汗水湿透衣衫,从来不喊苦喊累。长期的辛勤劳作,铸就了她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后来,无论是在农村老家梁村镇芝兰村,还是搬进咸阳城市的单元房,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将家里家外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每一件物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一处角落都纤尘不染。只要母亲在家,平凡的家总收拾得整洁而温馨。
母亲一生贤惠能干
母亲贤能善良,自幼天资聪颖、知书达理,在姊妹五人中尤为出众。她性情温和,处事干练,与邻里相处融洽,深得大家的喜爱和好评。她心灵手巧,在老家梁村镇芝兰村时,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织布纺线。我们兄弟三人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她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的。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我排行老三,我穿的每件衣服,不知母亲已经精心裁剪缝补过多少次了;在涝池、渠水、洗衣盆里母亲用双手洗过多少遍了;每件衣服上,细密的针脚里都藏着她对我们满满的爱。
母亲擅长裁缝,常常热心地帮助左邻右舍制作款式新颖的衣服。她的缝纫技术和裁缝手艺在村里是有名的。每到年关,村里孩子们需要穿新衣服的时候,找她做衣服的人多,他就格外忙碌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市场放开了。母亲为了能赚点钱,补贴家用,她利用农闲时间,到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挨家挨户,用布证、粮票换取城里人不愿穿的旧衣服,背上背着大包大包的衣服,穿梭与城市的工厂、企业家属院中……回到家后,她加班加点,对每件破损的旧衣服重新裁剪、加工、缝补。经过她的巧手改造,一件件旧衣便能焕然一新,在县城旧衣服市场十分抢手。几年时间里,母亲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安、咸阳、宝鸡每个大的厂矿企业、居民区的角角落落。小时候,经常听她给我们讲述她在城市的所见所闻,讲述城市的文明与进步。每次讲后,她都会说:“国家政策好得很!这个社会好得很!”
母亲是相夫教子的楷模。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她全力支持父亲的棉花生意,里里外外操持着,是父亲最得力的贤内助。在父母的齐心努力下,我们家率先走上了致富路,成为乾县第一批 “万元户”、梁村镇的勤劳致富示范户。父亲、母亲对我们兄弟三人的学习和工作更是无比重视,全力支持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如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考上大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父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兄弟三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学府。这在当地十里八乡,轰动很大,一时家喻户晓。记得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录取通知书下来了,父亲带我到梁村粮站去卖粮,转户口关系。梁村镇一群机关干部都羡慕地围了上来,问父亲:“为啥,你家三个儿子全都能考上大学?”父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也没有上过几年学。父亲说:“我们大人对考学也不懂,孩子的学习与娃他外家有关系呢?”当时在父亲的眼里,他把我们学习取得的好成绩也归功于母亲身上了。
母亲一生默默奉献
母亲老年时期,随父亲在咸阳居住了三十五年。这期间,她将精力更多地倾注在孙辈身上,将孙子一个个抚养带大,从嗷嗷学语、上幼儿园、直至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这期间倾注了母亲无尽的照顾和关爱。
母亲晚年后,已习惯了城市生活。每天清晨,她都会坚持做老年保健操,动作虽不如年轻时那般灵活,但依然认真专注。闲暇时光,她总爱捧着一本书或一份报纸阅读,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看个啥是个啥;学个啥是个啥。”
母亲一生闲不住,即便到了晚年,一直都是她自己给父亲和她做饭吃,从来不愿给家人或其他人添麻烦,也不愿意吃外面的饭。特别是父亲到晚年的时候,一日三餐,主要是母亲陪伴照顾着。有一次,我对母亲说:“我爸现在行动不便,你顿顿要做饭,妈,看把你辛苦的?”,母亲说:“这有啥呢,我老了也没有事,照顾你爸这就是我的事业么?”
父亲也经常给我说:“你妈妈做的饭香得很,很好吃!”。我也尤其喜欢吃母亲做的饭,每次我回到咸阳父母的住处,一进门,她便关切地问:“娃,你吃了没?” 如果知道我要回来,她总会提前忙碌。厨房里,她熟练地揉面、擀面,不一会儿,一条条均匀细长的面条便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只等我回来下锅。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我总是吃得津津有味,一大老碗下肚后,还得再来上第二碗……妈妈的味道早已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永远抹不去的温暖印记。
2023年元月,87岁的父亲因疫情不幸去世后,母亲经常一个人在家。担心母亲年纪大了,我门兄弟们一有时间就来陪伴母亲,尽量把母亲身边该做的水、电、气等生活必须品提前做好。母亲是从苦难中过来的人,很容易满足,经常说:“你们三个都孝顺得很!我啥都有呢,啥都好着呢,不用你们操心的。”
母亲每年能领到的就是农村养老金、80岁以上老人的高龄补贴,每年也就三、四千元,但她已经很满足了,内心深处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母亲闲不住,家里凳子、沙发、卫生间处处都有母亲亲手缝制的手工艺品。母亲晚年还经常义务为附近的咸阳小区居民用缝纫机修补衣服。她精湛的手艺,让如今的城市居民赞叹不已。
母亲有个习惯,就是身体有不适,她就自己先往过扛,轻易不愿意去医院,也轻易不告诉我们的。多年来一些伤风感冒类的小病也就自己扛过去了。她虽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记忆力好,身体还算健康,一般的家庭事务都难不住她,几乎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2024 年冬至前夕的一天晚上,母亲突然感到胸疼,我们连夜将她送往医院救治。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母亲竟被确诊为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令我们非常的愧疚与自责?
母亲享年 84 岁,她一生一直都在默默地奉献与付出着……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身上的传统美德,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她用一生的辛勤劳作,完成了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母亲虽然离开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的爱与教诲,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