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之花在泥土里绽放
——季志林散文《心中的党旗》读后感
作者:马守君
季志林的散文《心中的党旗》于2025年7月1日发表在著名网络文学平台《世界文学》上,它就像一本泛黄却十分耀眼的相册,轻轻打开就能嗅到时光的味道。文中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温暖了我的心房。这不是一篇刻意雕琢的美文,记录的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而是一个在党50周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用半个世纪的生命写就的信仰日记。读完这篇散文,浮现在我眼前的不是什么宏阔的历史场景,而是一个个鲜活感人的细节:农民党员布满老茧的手、校园里油墨飘香的《赵中生活》、农田基建工地上飘扬的红旗... ...这些画面串联起来,讲述了一个关于初心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文中有这样一些物件和场景:纪念章、红领巾、农田基建工地、油印校刊等,看似普通,却在作者的记忆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文章最打动我的,恰恰是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我们见过太多歌颂丰功伟绩的文章,却很少读到这样真诚地记录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心路历程的文字。季志林先生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把信仰种在生活里"。
一、无比珍贵的一枚纪念章
那枚让作者"等待了半年多"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特别吸引人的眼球,文章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今天的社会物质已极大丰富,一枚纪念章或许算不上什么稀罕之物,但在作者的心中,它却成了凝结五十年光阴的琥珀。
为了突出这枚纪念章的特殊意义,作者在文中采取了对比的手法,认为它"不同于其他奖章",因为其他奖章只是"对某项工作的褒奖",而这枚纪念章记录的则是"成长历程"。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那些农民党员当年在入党会议上叮嘱的"要正直厚道",不正是在告诉年轻的季志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吗?
作者在文中描写抚摸纪念章时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我常常拿出来,轻轻地抚摸。"这里没有多少华丽的形容词,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虔诚的珍重态度。在这个快餐文化大力盛行的时代,这种对往事的珍视显得尤为珍贵。
二、泥土中的党性启蒙
1974年在农田基建工地上举行的那场入党会议,是文中最具画面感、最有感染力的细节。我们想象一下:寒冬腊月,刚刚放下铁锹的农民党员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一个年轻人的入党申请。没有红地毯,没有镁光灯,有的只是沾着泥土的胶鞋和长满老茧的双手。
那些农民党员的发言多么接地气啊!"火蝎子"、"傲气"、"工分放水",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词汇,构成了最朴实的政治审查。特别是那位说"要当忠臣"的老党员,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共产党员最根本的品格要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长辈们的教导,他们不会讲大道理,但句句都在教你做人。
作者说这次会议让他"终生难忘",我想不仅因为那是他政治生命的起点,更因为那些农民党员用最真实的方式,为他上了一堂生动的"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实践课。这种教育比任何理论灌输都更有力量,因为它直接触及心灵。
三、一个人漫长的精神长征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长的篇幅回溯了自己的成长轨迹,从戴红领巾的少年到获得纪念章的老人,这条时间线如同一条清澈的小溪,映照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少年时代戴红领巾的誓言,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刻苦,编辑油印校刊的专注,参加"农业学大寨"的热情... ...这些细节今天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但却是当时年轻人生活的全部。
文中对张孝宗老师的回忆是特别感动我的情节。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一位中学老师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巨大的、难以估量的。作者写到张老师"逐段逐句批改作文"、"提耳命面讲解",这些细节让人无比动容。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张老师不仅教会了学生写作,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到自己能背完整本"红宝书"时,没有丝毫炫耀的意思,反而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单纯与热忱。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对信仰的虔诚,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却价值观混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四、纪念章背后的时代密码
当我们把目光拉回到那枚纪念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作者等待半年多才拿到它,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信仰需要时间检验,荣誉需要岁月沉淀。就像酿酒一样,真正的芬芳需要漫长的等待。
文章最后说"鲜红的党旗,依然飘扬在心中",这句话看似平常,细想却很有力量。半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者心中的那面旗帜从未褪色。这种坚守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通过每一天的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来实现的。正如那些农民党员教导的:忠不忠,看行动。
五、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置身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里,阅读《心中的党旗》这样的文字,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找到了一块稳固的石头。季志林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底色;忠诚不是一时冲动的宣誓,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那些农民党员的嘱托、张孝宗老师的教诲、油印校刊的墨香、农田基建的汗水...所有这些记忆碎片,最终都化作了滋养心灵的养分。纪念章会氧化变色,但镌刻在心灵深处的价值信念永远不会褪色。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考: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纯粹的信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是否还能守住那份质朴的初心?季志林先生用他五十年的坚守给出了答案:只要心中的党旗永远鲜红,精神的家园就不会荒芜。
这篇文章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普通共产党人的心灵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细水长流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誓,却有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或许就是《心中的党旗》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伟大出自平凡,信仰源于实践。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华丽的辞藻,而是更多像季志林先生这样真实记录心灵轨迹的文字。它们就像黑夜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能指引方向;就像寒冬里的炭火,虽然朴素,却能温暖心房。
纪念章终会老去,但精神的旗帜永远飘扬。这,或许就是《心中的党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
心中的党旗(散文)
文/季志林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年纪念日,我等待这一天已经有半年多了。之所以等着这一天,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党中央决定,给予党龄满五十周年且一贯表现良好的共产党员颁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我于1974年11月入党,去年11月已满五十周年,然而去年却没有领到这枚纪念章,后来专门询问了上级党组织,答复是按规定每年“七.一”党的生日时集中统一颁发,我是下半年入的党,只能等到来年“七.一”,所以我便盼着今年“七.一”早日到来。
其实这些年我也获得过几枚奖章,不过从来没有佩带过,因为我对于那些过往的荣誉看得很淡,它仅仅是对某项工作或者某个阶段工作成绩的褒奖,还是别拿出来炫耀为好。但是我却非常在乎这枚“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和其他奖章相比,它记录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成长历程,承载着为党工作五十年的光荣历史,镌刻着沉甸甸光灿灿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组织对党员的信任和肯定,其内涵要比那些奖章丰富的多,因而其份量自然比那些奖章要重的多。能戴上这枚纪念章,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一生的荣耀!
今天我如愿以偿,终于领到了这枚金光灿灿的纪念章,我反复的抚摸,也反复的回想,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如同昨日发生一般,一幕一幕浮现眼前。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自戴上红领巾那天起,就站在少先队队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心中揣着新中国一代少年儿童共同的梦!
那个时候我们最爱读的书是《毛主席语录》,人们誉为“红宝书”,全书270页427条语录我能全部背诵出来。最爱唱的歌是《东方红》,这是我们每天早晨上学唱的第一首歌。我们有幸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茁壮成长,身上布满了红色基因,心中有理想,脑子里有方向,我们深深地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怀着从小就形成的这份忠诚,在高中学习期间,我就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其实那个时候我只有17岁,还不满入党年龄,作为一名中学生,很难说能为党做点什么工作,但学校党支部的老师们仍然满腔热情地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1974年1月,我从礼泉县赵镇中学高中毕业,由于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我们从此终结了学习生涯,今后将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离开学校前,学校团委书记张孝宗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宿舍,拿出了一份名单说:“这是写过入党申请书的所有同学名单,学校党支部重建不久,还没有来得及在学生中发展新党员,但我们一直关心着同学们的成长进步。党支部认为对申请入党的每一个同学的思想表现应该做出鉴定,推荐给各自的公社党委,以示对同学们政治上的负责,并委托我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你在班上担任团干部,参加学校团委的活动比较多,对这些同学的情况都很熟悉,所以让你和我一起来写。”
我上初中的时候,张孝宗老师给我们代语文课,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讲课不拘一格,生动风趣,善于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因此大家都爱听他的课。而我的作文常常会受到老师的关注,他不仅会对所有同学的作文逐段逐句认真批改,而且经常单独对我提耳命面讲解文章结构及语法修辞知识,可以说,我的文字功底完全得益于老师的精心栽培,长此以往,师生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深。上高中后,他虽然不再给我们代课,但却点名让我和他一起编辑《赵中生活》,这是当时唯一的校刊,从稿件收集、编审、刻腊版到印刷都是我和老师一起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完成,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使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要比其他同学更多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孝宗老师是我今生永远不能忘怀的恩师!
学校党支部的这份鉴定对于我们在农村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回乡不久,我就担任了村团支部副书记、第三生产队副队长等职务。我知道这是党组织对我的考验,因而更加努力的工作,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三夏”大忙时节发挥突击队作用,这一批有志于家乡发展的年轻人后来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1974年4月,我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分子,先后受到共青团礼泉县委和咸阳地委的表彰。
有了在家乡经受锻炼的这一段经历,我加入党组织的愿望更加迫切,1974年6月,刚满18周岁的我再次向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74年11月1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新寨大队党支部在第一生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利用施工间隙召开党员大会,讨论我的入党申请。在“农业学大寨”的年月里,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建设高标准农田,总在冬季农闲时节搞以平整土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社员们起早贪黑奋战在工地上,很少有时间专门开会。
参加党员大会的有王玉田、李柏峰、陈养志、季振斌、季应举、季选、季逢德、赵桂英、袁玉琴、陈昆玉、陈先敬、陈正芳、张晓兰等人,他们都是我的长辈。
在工地上开会十分简单,大家围成一圈席地而坐,首先由党支部书记王玉田说明会议主题,然后我向党员大会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党支部委员李柏峰和陈养志分别对我的成长进步情况作了发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大家的讨论极其热烈,对我的工作表现既肯定成绩又指出缺点,农村人性格秉直,况且他们都是长辈,说话用不着拐弯抹脚,遮遮掩掩,对于成绩和优点的评价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他们指出的缺点和问题以及提出的希望或一针见血,或语重心长,因而至今言犹在耳,终生难忘。
先是党员赵桂英发言,她说从六零年起,为了解决社员劳动生产后顾之忧,队上安排她负责照管学龄前儿童,对这些孩子太熟悉了。“志林这娃聪明能干啥都好,就是个性太强,性子急脾气暴简直跟‘火蝎子’一样,以后再不注意就容易和别人处不在一起,这个缺点需要努力克服,要学会团结人,一个人再有能耐,没有集体力量大。”
桂英姨话音刚落,三队队长季逢德接着她的话茬说道:“不光个性强,而且有些傲气,你还很年轻,虽然是副队长,但给社员们派活儿时说话要有分寸,不能口气太满,让年龄大点的人们感到你没有尊重他。毛主席都说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不改改这骄傲的毛病,今后怎样进步?”
大队长季应举说:“今年夏收时领着一群年轻人晚上突击打麦表现很好,有一股龙口夺食的精神和干劲,但你随意做主给每人记了两天的工分,其他社员认为你搞工分放水,以后一定要注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叮嘱了许多,最让我受感动的是党员季振斌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你这个娃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心强着呢!依我看,咱们村不一定能留住你,今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从新寨村走出来的人,咱村的村风就是正直厚道,做人要本分,要实在,办事要踏实,要稳当,不要毛毛草草的。要当个忠臣,多为百姓办事。”按辈分我把季振斌叫三爷,季逢德,季应举他们也是爷爷辈的人,从他们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老一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作为在黄土地上挣扎了一辈子的农村党员,他们和我的老师张孝宗一样,多么期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够为新寨这个九嵕山下的小村庄增光添彩!
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接收我为新党员,我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中第一个加入党组织的年轻人。
这次党员大会对我的初心形成具有极大影响,在我之后成长的道路上我始终记着家乡父老的谆谆教诲,不断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十多年过去,我对于自己走过的路感到很欣慰很坦然也很庆幸,因为在我上学期间承蒙老师的厚爱,回乡后又被父老乡亲们全力提携,没有他们,我很难从思想上政治上不断进步。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当年推心置腹的话语经常回响在我的耳边,那是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真诚嘱托,尽是关爱之情,尽是护才之心,尽是殷切期望!
这就是那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国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不忘初心负重前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我总感到,那面鲜红的党旗,依然飘扬在我的心中!
马守君,礼泉县烟霞镇人,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