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34
从济南跑回山沟里的青年
一一“小三线”大奉献(之六)
何兰华

1984年春,济南高楼林立,宽阔的柏油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商店货物琳琅满目,诱人的春风把这座省都市照得清明。
一名青年却背起行李,离开了这座城市,他要去哪里?
济南东南方向150公里处,有一个叫709的地方,就是座落在那个山沟里隐蔽的709山东人民印刷厂,他们刚刚从那里来,又奔向他们极其热爱的地方。
在这返回走的第一个人叫张贵福,他调济南出版局工作第四天,打起行李就走人了,随后技术科的林洪升,电工班的王洪刚不到一年也都回到了自己舍不下的岗位上。这是省局为了照顾山区职工,厂里优中优选选拨到机关去的青年。张贵福敲开厂书记的门,直言道:“我回来了”,“为什么,离不开家属吗?”“不是”,“是待遇工资不好吗”“不是”“那是为什么?”“我一个堂堂的车间主任,让我在机关食堂买菜,这不是说我嫌工作孬,不为地位高低,我浑身的劲,两手技术使不出来,心是里受啊……”张贵福扭头走了,没回家中,径直去了车间,双手抚摸着一星期不见的机器,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泪流满面……
张贵福,1946年生人,17岁干临时工当学徒在潍坊,当时跟着老师傅递工具,偷偷看着,师傅走了,二返回去问开机器人哪里出了毛病,重新拆一遍,凭着钻劲、磨劲练就了过硬的本领。1970年由临时工转为莱阳印刷厂正式工人。1973年整装开进莱芜三线厂山东人民印刷厂。张贵福技术好,好到什么程度?1977年,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当时九台锁线机一齐转,一个人两只眼睛盯着,二十四小时正常运转,正好这时泰安地方印刷厂机器坏了,十万火急,要他去修三面刀,他哪能离开,但也不给人家耽误事,像老中医看病一样,给来请他的人写了一张纸,修那个位置的“方子”,回去照办,好了,机器正常转动。
从济南回来,凭着一股对事业的热爱,成天有用不完的心劲,他的爱爱到什么程度呢?这年,厂里让他去临沂买锁线机,进门,两眼就盯上了人家厂一台放在墙旮旯的旧机器,绕机器转了一圈,心中有数了,人家厂领导说“坏了你们不嫌拉去吧”张贵福差点蹦起来,就这样,一辆69车拉来了新旧两台机器。回到厂,用三天功夫,把旧机器修好,用上了,没花一分钱缓解了当时设备少的压力。
张贵福先后被提拔为车间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生产调度科科长,不仅把自己青春和终生献给厂里,而且全家扎根厂里,妻子徐月英是全厂唯有两名省印刷系统劳模之一,大儿子张庆君,省技校毕业后,一句话回莱芜,现在是莱芜厂副总经理,二儿子张军政,在省委印务中心,一家四口全是中共党员。
今年69岁的张贵福,手推轮椅,轮椅上坐着的是他的因患脑梗瘫痪的妻子,有人说他,“当年你若身居省城,退休工资比现在要多一倍,大人孩子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张贵福夯当一句话,“我是三线人终生不后悔”。
作者简介
何兰华,山东莱芜人。中共党员。1996年山东省干部业余大学大专毕业。1989年至2016年历任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党委秘书、党校校长、工会主席。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2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济南市莱芜作家协会顾问,莱芜诗词楹联协会文学顾问,荣获莱城好人、莱芜好人之称。 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出版发表120多万字,其中,诗歌7000多首,有3000余首,先后发表在《诗刊》《草原》《山东文学》《时代文学》《上海诗人》《河南文学》《星河》《長江诗歌》《农民日报》等70多种报刊杂志上,其中,诗歌《老黄牛》印制在新加坡1997年春节日历上。录入《山东作家辞典》《中国诗人辞典》。出版诗集《村庄的月亮》《村庄的太阳》《村庄的天空》《恩回大地》《爱从莱芜来》《天黑回家吧》《这片土地了不起》《红萝卜灯》《夏天过去了》等16部。先后荣获莱芜市委、市政府首届精品工程奖;首届、第二届文学奖;山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主题文学奖;省五一文化奖;中外诗歌奖;全国首届农民诗人奖等国家、省、市奖项120余次。向38个村庄书屋、莱芜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莱芜一中、凤城高中、钢城四中、泰山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六十三处学校,共计捐献诗集3600余册。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年,莱芜市电视台以《何兰华:乡土诗歌写变迁》为题,录制专题片播放,收到很大反响。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近四十年,逐步发展成熟自己独特的风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来自:极愿意用诗歌表达对天地、自然、生命;对党、祖囯、父母;对农村、农民、农业、土地的无比热爱和感恩!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