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坛这片广袤星海里,我,谢志辉,始终觉得自己像个追光的行者。手握笔杆作舟楫,在文字的河流里漂流,盼着用每一行诗句、每一段文字,勾勒独属于我的诗意宇宙,也盼着能让更多人透过这些文字,摸到文学温热的脉搏 。
一、诗刊深耕:在街角与心灵的交汇处写诗
《新诗刊》刊登我的《北京东二环内街角景致》时,我正站在那个街角,看风摇叶子,光影在眼前晃啊晃。当时我就想,这平常的街角,藏着多少人没注意的故事呢?就像我写的 “风在摇叶子 / 轻颤间光影流淌” ,风动叶的瞬间,光影真的像溪水一样在淌,这种流动里,有城市特有的节奏。还有那街角的路标,“伫立着指示左拐的轨迹” ,多像生活里那些默默给人指方向的存在,可能是一本书、一句话,也可能是某个人。
红轿车 “蜷缩在路边,像藏着没启的秘密” ,栅栏 “沉默守望,任岁月堆积” ,这些画面在我眼里,都是有呼吸的。我常跟身边写诗的朋友说,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只要停下脚步去看,全是诗的素材。我能在《新诗刊》有自己的栏目,特别感恩。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儿,是好多诗友一起帮衬、刊物给机会。往后这栏目,我想做成诗友们的 “小客厅” ,大家把创作的故事、新鲜出炉的诗,都拿到这儿唠唠。我也能把自己怎么从古典诗词里找营养,怎么让现代诗更接地气的心得,跟大家分享。毕竟文学这事儿,得一群人热热闹闹往前跑,才有意思 。
二、多平台闯荡:让文字在不同土壤扎根
简书那308个粉丝,是陪着我慢慢长大的 “家人” 。我在简书爱写碎碎念,今天看到一只猫挠门,明天想到小时候奶奶的纺车,这些生活里的小旮旯,写成文字发上去,总有粉丝留言说 “我也见过这样的猫”“奶奶的纺车我家也有” 。这种共鸣,让我知道文字真能把陌生人的心串起来。我常跟他们说,别怕写得碎、写得小,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碎片拼成的,拼着拼着,就成了自己的文学拼图。
抖音、快手3万多粉丝,接触的是另一种热闹。我在上面又是朗诵又是做文字动画,把《青春与爱共舞》里的热烈,用声音、画面往外递。有回朗诵完,一个粉丝私信说,从来没想过诗能这么有劲儿,自己也想试试写诗了。这多让人开心啊!我就想,短视频节奏快,咱就把文学拆成小颗小颗的糖,让大家随手能拿着尝,尝着甜了,就可能想多吃点文学的 “大餐” 。
淘宝、阿里巴巴那3万多粉丝,看着跟文学不搭边,其实也有意思。我做文创,把诗印在笔记本上,“行李箱拖着漂泊的影” 这样的句子,成了封面风景。有人买了笔记本说,写字的时候,感觉这些诗在陪着自己,连生活都有了诗意。这多好,文学不光在书里、屏幕里,还能在日常用的东西上,跟着大家过烟火日子 。
三、代表作:把生活熬成文字的汤
《青春与爱共舞》写的就是我心里的青春模样。青春里的暗恋,像 “你的笑是春日解冻的溪 / 漫过我荒芜的心堤” ,那股子又甜又慌的劲儿,我太想留住了。还有青春里摔跤又爬起来,“青春的茧缚住翅膀 / 可破茧时,疼痛里开出倔强的光” ,这是我自己摔过跤悟出来的,也想给正在青春里折腾的人鼓鼓劲。我跟读者说,青春不管是甜是苦,写成文字,都是往后珍贵的念想,咱得把这些念想好好存着 。
《韵之队诗集》和《韵之队》,是我和诗友们的 “小部落” 。诗集里啥风格都有,有的诗像老院子,曲里拐弯藏着好多故事;有的诗像新马路,直直地戳中现实。《韵之队》就讲我们咋一起写诗,咋为一个意象争得面红耳赤,又咋抱在一起为改好一首诗高兴。我常跟诗友说,一个人写诗是独舞,一群人写诗是狂欢,这狂欢里的热闹和碰撞,能让诗歌长出更多翅膀 。
《漂泊》是我对 “走” 和 “留” 的琢磨。“行李箱拖着漂泊的影 / 在陌生城市找归程的灯” ,这是多少在外打拼人的写照啊。可我又写 “异乡的叶,在肩头叠成故乡的形状” ,漂泊也不全是苦,那些经历、遇见的人,慢慢就成了心里的 “故乡” 。我跟读者唠,不管是在外飘着的,还是守着家的,心里总有片漂泊的小天地,写写它,就像给心灵找个歇脚的地儿 。
四、创作背后:文字是我和生活的对话
我打小就爱文字,一本诗集掉我手里,就像打开新世界的门。后来我就铆足劲在文字里折腾,生活里瞅见啥都想写成诗、写成文。等公交时看人们挤来挤去,像看一场流动的戏;晚上散步,月光把树影扯在地上,像一幅会变的画。这些零碎事儿,都成了我创作的 “粮草” 。
当然也有卡壳的时候,文字像被冻住的小河,咋都流不动。我就死磕,把自己埋进书堆,看别人咋破冰;也把自己扔回生活,去菜市场听吵架,去工地看工人流汗,让那些热乎劲儿把冰冻的文字化开。我常跟刚开始写作的人说,别害怕卡壳,这是文字在提醒你该充电、该扎根生活了,熬过去,文字就更活泛了 。
现在好多平台认可我,还给我机会带诗友玩,我不敢飘。每一个点赞、评论,都是读者给我的 “信任票” ,我得用更好的文字接着。我觉得文学创作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修行,平台是不同的 “修行场” ,我在这儿打磨文字,也想让文学的光,照亮自己,也给别人添点暖 。
五、文学路上:拉着伙伴一起跑
在《新诗刊》有了栏目,我就想当诗友们的 “联络员” 。新人投来作品,我认真看,像 “你这意象牛,要是节奏再顺顺,准能飞起来” 这样的话,使劲儿鼓励,也使劲儿给建议。我知道自己刚起步时,有人拉一把多重要。慢慢的,这栏目成了诗友交流的小圈子,大家在这儿分享、碰撞,新的灵感 “噼里啪啦” 往外蹦,多好啊,文学的香火,就得这样代代传 。
在各平台,我也爱开 “文学小灶” ,办线上沙龙。跟大家唠 “咋让诗歌接上地气”“小说人物咋活过来” ,把自己知道的都倒腾出来。有回一个粉丝说,听我唠完,自己卡了半年的小说人物,突然就 “活” 了,能开始讲故事了。我听着可美了,这些交流,就像在织一张大网,把爱文学的人都网在一块儿,大家手拉手,文学的路就好走多了 。
六、往后日子:让文字生出更多翅膀
我心里头攒着好多计划。想接着写城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成都的茶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魂儿,我想用文字当 “相机” ,把这些魂儿拍下来,让读者跟着文字,在城市里 “串门” 。还想在短视频和直播里再折腾折腾,直播朗诵、讲创作故事,让文学离大家更近;拍文学短剧,把诗和小说里的片段,变成能看的 “小电影” ,说不定能让更多人爱上文学 。
我还盼着跟画画的、搞音乐的朋友一块玩,诗配画、诗变歌,让文学穿上不同的 “花衣服” 。文学本来就是活的,能和好多艺术交朋友,这样一融合,说不定能变出更多好玩的东西,让更多人跳进文学这汪水里,扑腾扑腾 。
我谢志辉就是个爱文字的普通人,拿着笔在文学河里划船,一路上遇见好多读者、诗友,他们给我加油、陪我唠嗑,让这趟旅程热热闹闹的。我知道前面的路还长,可只要手里有笔、心里有光,就敢接着往前漂。也欢迎更多人上船,咱一起在文学的星河,追着光、写着诗,把日子过成咱自己的文学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