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 别》
——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随想之四
作者:红 叶
主播:红 霞
监制:李春艳
总编:阳光波

水天一色的大海,一泄千里的辽阔,包容而又伟大,滋养着纯粹的大美。驻足心设的堤岸,倾听精神的浪花,唱起不老的歌谣。
在水之湄的心洲上,童稚的眼睛就是镶嵌在宽容之上的珍珠。回望童年,一切记忆都放在思念里,用坚强抚平岁月的痛。
已经说不清楚,到底是何时第一次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也说不清楚,这该是第几回重读这本书,但是,每次读都“陷”进去,久久出不来,被这文字勾起对童年的追忆。
小英子一颗童心,用一双纯真稚嫩的眼睛看世界,单纯的视觉,才是人性的曙光。
分不清天与海,分不清正常人与“疯子”,分不清好人与坏人,无论是小偷还是宋妈,无论是兰姨妈还是小英子的父亲,一个个并不高尚的人物,都有着相对“健全”的人性,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真实,高大上的完美永远活在颂歌里,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
小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小英子接纳了这个疯女人,倾听她的诉说:她的情人是一个进步学生,由于参加学生运动,被政府的军警抓走,下落不明,而她已经怀上他们爱的结晶,但她与他的女儿“小桂子”一出生就初扔到城墙根下,生死未卜。于是,秀贞就是在这两重打击下疯了。
在世人的眼中,秀贞是一个伤风败俗的疯女人,人人避而远之,而小英子以一颗纯真无邪的童心来理解秀贞反常疯癫状态下的真实内心,懵懂地理解她对心上男人的期盼,对女儿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
命运是如此巧合,当小英子发现那个经常被养父母虐待的妞儿就是疯女人秀贞的孩子小桂子,就决定帮她们母女相认,帮助她们出走,去寻找那个生命中的男人,但悲剧发生了,疯子秀贞与她的女儿惨死在火车的轮子下,而小英子也大病一场……
生命最大的落差,是你在混沌开窍后的先入为主,失去了自然,界定了善与恶,世间种种,也许不是风动,而是心动,不是水流,而是心流。
小偷因现实,造成精神与行为的双向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自责。
小英子偶然发现了草丛中厚嘴唇的小偷,而小英子并没有把小偷当坏人,把他当一个大朋友,相约以后一起去看海。
小偷有着真诚与善良的一面,总把偷来的东西放到一个荒院子里草丛中,那里只有小偷与小英子知道。
偷东西不是好人的行为,但为了供养弟弟上学,这个厚嘴唇的人选择了偷东西,或许他完全可以凭借年轻用光明正大的行为来挣钱,或许他灵魂深处被扭曲了,才选择偷盗,这也让小英子对判断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产生了怀疑,懵懂的孩提也许一时间分不清好坏的界限,却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种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友谊,读来感慨唏嘘,看到另一种意义上的静慕与崇高。
小英子无意中给便衣警察提供了小偷的线索,小偷被抓了,小英子躲在家里佣人宋妈的身旁,委屈的眼神望着被捕的小偷被警察带走,眼神中流露出愧疚与不舍,沮丧与不解,这些都是大人无法理解的忧伤……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不要与坏人为朋友,但坏人与好人,我们该如何告诉孩子?
林海音笔下的父亲是真实的,有其伟岸的一面,又有其卑琐的一面,“虽然不够完美,但依然用他对孩子的那些关爱,那些特有的品质,对孩子的一生留下了极大的影响”。小英子的父亲独立、倔强,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连那个与政治有牵扯的学生德先,都肯收留,对于那个从施家出走,来到小英子家避难的兰姨娘,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说来这个兰姨娘,也是一个苦命的人,三岁被卖掉,十几岁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当小老婆,又被扫地出门,来到小英子家躲避。一开始小英子的妈妈对这个兰姨娘很反感,觉得这兰姨娘是“惹事的人”,而小英子的爸爸却很高兴地接纳了。
“兰姨娘在我们家住了一个礼拜了,家里到处都是她的语声笑语”,当小英子发现爸爸与这兰姨娘之间有些关系(一种男女之间的暧昧关系),小英子朦朦胧胧地明白点妈妈不喜欢兰姨娘的原因,同情妈妈。
人小鬼大的小英子,就有意给德先叔与兰姨娘搭桥,让他们走到一起。当兰姨娘决定与德先叔一起离开,妈妈很开心,爸爸却“显得格外地寂寞”,“送别”的时候,“爸不用人让,把自己灌得脸红红的,头上的青筯一条条像蚯蚓一样地暴露着”,小英子内心也是矛盾的,“不知什么滋味”,当兰姨娘与德先叔一同坐马车离开,“扬起一阵滚滚灰尘”,小英子发现爸爸“他用手摸着胸口,像妈每次生了气犯胃病那样”,不由地感到对不起爸爸。
小英子问爸爸:“爸,你要吃豆蔻吗?我去给你买。”
这句话如同一把尖刀,刺痛了成人世界的隐私,小英子并不明白男人与女人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愫。
宋妈,一个时代苦命人悲哀的缩影,她有两个孩子,女孩叫丫头子,小男孩叫栓子,为了生存,家境贫困的她,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长期在小英子家当佣人,三四年也没有回去,她确不知道儿子已经死了,女儿被他那窝囊没有出息的丈夫送了人,音讯全无,当宋妈得到消息,痛哭不止。
《驴打滚》这篇,一次次出现那头小毛驴,每次出现都割着我的心灵,“嘚、嘚 、嘚地走过来了”。
宋妈带着小英子去寻找自己的女儿丫头子,在“西交民巷的中国银行门口”,看到一个卖吃的,那便是“把黄米面蒸熟了,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的“驴打滚儿”。
触目惊心的小毛驴,触目惊心的“驴打滚儿,暗示了宋妈一生凄苦的一生呀。
当宋妈离开小英子家,“雪停了,干树枝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到驴背上”,小英子望着宋妈“盘腿坐到驴背上”,她的丈夫“黄板儿牙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当小英子小学毕业,她多么希望爸爸能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可是,病重的爸爸已经无法从病床上起来,坚强的爸爸对小英子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还对小英子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其实我们不想长大啊,更不想失去爸爸,可是又不得不长大,成长就是一首骊歌,憧憬中夹杂着忧伤。
爸爸有温和有严厉,在宽容的温和中,让小英子具备了坚毅的胆识,同时也继承了爸爸的倔强与不屈服。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岁月割不断童真的翅膀,我每次读《城南旧事》,并会感到这字里行间都有着父爱的天空,小英子参加毕业典礼,“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这夹竹桃成了爸爸的象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每每听到这首质朴又深情的《送别》总会令我眼眶湿润,感叹人生多少聚散离合,牵动着情感。这送别,有着多重的意义,她的眼前掠过几个身影,耳畔响起几个人的话语,宋妈,兰姨妈,小偷,连同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用孩子的眼睛,看错综复杂的世界,世间种种,也许不是风动,而是心动,不是水流,而是心流,一切的过往,是否都有回望中的痛,但却不曾改变我们童稚里的美好,让无邪的心,绽放在思绪中。
生命最本质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一种纯粹的本心化为一种精神。
林海音曾说:“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的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与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此刻浮现残旧又沉寂的长城,弯弯又凝重的卢沟桥,一队骆驼在深沉的冬阳下,缓缓从桥上走过,伴随着缓缓而悦耳的驼铃,响起了沧桑又凄美的《送别》,仿佛记忆穿过时空,撞击着我的心扉。
其实人生的每一个经历都是一场场送别,包括童年。当你区分了天空之蓝与大海之蓝,你就认知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你也就再也回不去童年。
童年仿佛那么遥远,童年又晃似昨天,恰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童年也许就是那个没有阳光的午后,云把天幕压得很低很低,童话定格了,而我一直是那个看海的孩子,就站在岸边一直没有离开……


【名片制作慧颖】



☆ 免责声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