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青与《创业史》
文/史飞翔


柳青(1916-1978)简介: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中学期间便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和中外文学名著。1936年,柳青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发表了散文《待车》,首次使用“柳青”这一名字,这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开始。同年,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38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海燕诗歌社秘书,翻译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1939年春,赴晋西北前线采访后回延安,去陕甘宁边区9个县体验生活,写了两篇小说。8月,到晋西南前线部队任文化教员。1940年10月回延安,写出《牺牲者》《地雷》《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等多篇小说,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结集为短篇小说集《新时代》。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柳青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永远听党的话》一文中,柳青表达了毛泽东思想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不要以为到生活中去,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一个现代中国作家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了。不,远远不是这样!还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切著作。一个作家面对着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伟大的群众运动,来施展他的文学技巧本领,如果不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就不要想写得准确和深刻,我们力争上游,就应该从这里争起。”
为了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柳青曾先后三次“下乡”,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第一次是1943年,深入陕北米脂。1945年10月,带着未完成《种谷记》手稿随军奔赴东北。柳青根据这一时期的生活体验写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1946年2月到大连,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印行。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0月出版,印刷7次,发行70万册。第二次是1947年。这一年柳青从大连回到解放战争的前线陕北,此行的收获是写出了《铜墙铁壁》。1948年10月,回到陕北米脂县,征集沙家店战役中粮店支援前线的故事,为写长篇小说做准备。1949年,在秦皇岛写完《铜墙铁壁》。1951年9月,《铜墙铁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第三次是1952年。1952年8月回到陕西,任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长安县委副书记,定居在皇甫村一个破庙里,生活在农民中间,专事文学写作。这一年柳青从北京来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参加当时正在进行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在皇甫村,柳青一住就是14年,创作出了具有史诗性质的《创业史》。在柳青的计划里,《创业史》共分为四部,在出版说明里柳青写道:“全书共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阶段;第三部写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人民公社建立。”《创业史》第一部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连载,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出版,下卷1979年6月出版。《创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发行百万余册。
柳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残酷迫害,十年动乱夺去了柳青创作的权利,导致他的《创业史》未能按计划完成。“让我再活两年吧!”“哪怕两年,我也满足了。”病危中,柳青多次向医生恳求让他写完《创业史》。《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创业史》与《红日》《红岩》《红旗谱》并称为“三红一创”,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1978年6月13日,柳青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62岁。
【编者按】柳青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创业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柳青的创作精神更是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学成就卓越:柳青的作品聚焦农村,以细腻笔触和深邃洞察力描绘出真实生动的农村生活画卷,如《创业史》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新气象与新变化,塑造了梁生宝等一批鲜活丰满的农民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是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二是时代意义深刻:《创业史》以梁生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反映了农民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历史事件中的经历,展现了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写照,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同时,作品还深入探讨农村社会问题和矛盾,呼吁关注农村发展,即便在当下,其传达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是创作精神宝贵:柳青秉持“文学是愚人的事业”等理念,长期扎根陕西长安县农村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4年,忠实实践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譬如陈忠实、路遥等一代作家都深受其影响,从他的作品中学习创作方法和精神,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风格。四是精神价值永恒:尽管因历史原因,柳青在部分年轻人心中逐渐淡出视野,但他关心民瘼的精神与当今倡导的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的要求一脉相承,柳青精神并未过时,依然熠熠生辉,是所有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和学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教材。要成为一个为人民而写作的好作家,就不得不读《创业史》,不得不继承和发扬柳青精神。【编辑:纪昀清】
柳青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在柳青的影响下,陈忠实、路遥等一代作家逐渐成长。他们通过反复阅读、揣摩柳青《创业史》等经典作品,学习柳青的创作方法和精神。他们深受柳青的影响,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他们领会了文学创作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风格。可以说,没有柳青,就不会有陈忠实、路遥这一代作家。至少,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肯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要经过更多的摸索。柳青的存在,就像一盏明灯,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的影响,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陕西文坛上,成为一代作家的共同记忆和宝贵财富。柳青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陕西文坛,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创作经验和精神,对于所有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的作品。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作家不断前行。
对于这个被路遥称之为“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的人,是对陕西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笔者一度和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一样,对柳青本能地保持着一种距离和警惕,甚至不无些许的轻视和鄙夷。直到最近阅读了柳青女儿刘可风写的《柳青传》之后才发现,我们以往对柳青是多么误解,以往教科书中的那个柳青是多么呆板和脸谱化。
从1970年到1978年,柳青长女刘可风陪伴柳青走完他人生最后的九年,其间,她记录下了柳青晚年的许多谈话和言论;此后,她又走访《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等许多当事人、见证人,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又花了15年时间,全力写作,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同于文学史叙述的、丰富的柳青,进而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录。阅读之余,我不禁感慨,我们亟须还原一个真实的柳青,更为迫切的是,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并反省柳青精神及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柳青在一些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人的眼里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甚至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至于有人将他和那个发明了“滴滴打车”的柳传志的女儿混为一谈。如今,尽管人们对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评价变了,但《创业史》所记录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情绪和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心理变迁却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柳青的《种谷记》《铜墙铁壁》《恨透铁》《创业史》等作品展现了不同身子,关心民瘼的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所号召的“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的要求”是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的。柳青精神没有过时,在新的时代里它依然熠熠生辉。
柳青,这位伟大的作家,他的笔下流淌着深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仿佛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泥土的芬芳与农民的汗水。他的作品,大多聚焦于农村,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浓厚的生活气息。
柳青的作品,不是对农民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对近几十年来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他笔下的人物,或坚韧不拔,或朴实无华,或勇敢前行,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或喜或悲,或笑或泪,但都展现出了农村人民特有的坚韧和毅力。
《创业史》作为柳青的代表作,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小说的范畴,它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民族精神的写照。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主人公梁生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深入而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如何坚定信念、奋发图强,最终实现自己梦想的伟大历程。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的鸿篇巨制。
在《创业史》中,柳青用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世界。他笔下的农村,既有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气息,又有新中国成立后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变化。农民们在新政策的指引下,开始摆脱旧有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面对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更加积极地投身改革的大潮中去。
主人公梁生宝是这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农民,却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勇气。他出身贫寒,却心怀梦想,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创业的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用汗水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成功的
时期的社会面貌与思想历程,塑造了一批鲜活丰满的农民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可以说柳青的作品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柳青对待文学的态度,比如:“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六十年一单元”“三个学校”等,以及他长期扎根农村基层,跟劳动人民同吃同住,俯下农民企业家。
梁生宝的成长历程,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柳青通过他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种种变革和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还要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冲击。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正是《创业史》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除梁生宝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勇敢、或坚韧、或善良、或机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创业史》中,柳青还深入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他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他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揭示了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呼吁人们关注农村问题,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创业史》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农村的发展,也适用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创业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的时代经典。
《创业史》在2019年9月23日,荣幸地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是对柳青文学成就的极高肯定,也是对他深入农村、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的认可。
更值得一提的是,柳青在陕西长安县落户了整整14年。这段时间里,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用心感受农村的生活气息,用心聆听农民的心声,用心捕捉农村的变化。正是这种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动感。
柳青的这种创作态度,正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忠实实践。他深知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创作原则。他的这种创作态度,不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也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
如今,柳青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作品和创作精神将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他的《创业史》等作品,不仅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更是我们学习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教材。
【本文,选自史飞翔著《陕西当代作家研究》】

【作者简介】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等著作22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