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于海洋先生:“蒙受如此冤屈,为何面无愁容?又为何精神依然?”于海洋先生以元代陈草庵《山坡羊·晨鸡初叫》作答:“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到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此曲道尽世人为功名奔波的浮躁,亦暗喻自己在冤屈中宠辱不惊的心境。他的淡然并非麻木,而是看透了世俗追逐的虚妄,选择以沉默守护内心的澄澈。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文豪苏轼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被贬黄州。尽管深陷困境,他却未被击垮,反而将这段岁月化作生命的转折点。在黄州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亲自开垦东坡,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却也在劳作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他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直面风雨,又借《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升华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在那个寂静的夜晚,他独自泛舟于赤壁之下,望着浩瀚的江水和闪烁的星辰,心中的苦闷与不甘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作品与人生态度,让他超越了官僚身份,成为“逆境中活出诗意”的文化象征。
此后,苏轼虽辗转多地任职,又因党争被贬惠州、儋州,但始终不改“东坡”本色:兴修水利、创办书院、造福百姓,将苦难化作“人间清欢”。在惠州,他心系百姓,看到当地水利设施落后,便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带领民众修建堤坝,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难题;在儋州,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授课讲学,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出了当地第一批读书人。正如于海洋先生以元曲明志,苏轼以诗文抒怀,二者皆在逆境中坚守本心,展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令人钦佩。
于海洋先生在冤屈中保持淡然,苏轼在贬谪中依然豁达,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强大精神韧性。他们没有被苦难打倒,反而将其转化为内心的沉淀与升华,让人目睹生命在挫折中迸发的、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
于海洋,为原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获硕士学位。曾担任浑河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职,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他曾担任辽宁嘉星诺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辽阳顺锋钢铁公司董事长,在企业经营领域成绩斐然。凭借卓越的商业智慧与果敢魄力,多次主导濒临破产的房地产企业重组盘活,助力化解行业风险,为沈阳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排忧解难。在辽阳顺锋铁矿陷入经营困境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筹措资金、承担债务,以全身心的投入带领企业走出困境、重焕生机,彰显了民营企业家爱国为民的责任担当。此外,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亦有建树,多篇散文、诗歌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内权威媒体,展现出多元的才华与人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