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丽,甘肃省庆阳市小学语文中级教师,从教二十多年,平时喜欢读书写写随笔,有多篇文章发表杂志和一些平台。
当标准答案遇上天马行空
——关于教育评价与想象力的思考
庆阳市实验小学 : 焦丽
时光荏苒,又到了期末阅卷时节。我像往年一样,被分配批改最后一道写话题。今年的题目并不复杂——几幅简单的连环画,描绘了一个孩子帮助他人的场景。在成年人眼中,这显然是一个关于“助人为乐”的故事,而大多数学生也确实按照这个思路完成了写作。然而,有一份答卷却让整个办公室的老师哗然——这个孩子写的竟是一个“贩卖儿童”的故事。
老师们面面相觑,既觉得荒诞,又忍不住好奇:为什么同样的图画,在他笔下却成了截然不同的情节?有人摇头说“这孩子思维太跳脱”,也有人半开玩笑地猜测“是不是悬疑剧看多了”。而我盯着那份试卷,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打分——是该以“偏离主题”为由给零分,还是该为他的独特想象给满分?抑或是折中取个平均分?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马飞。他在中考作文《不可错过的时光》中,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写春游或运动会,而是讲述了自己在洪水中用门板当木筏逃生的真实经历。阅卷老师闫主任勃然大怒,认为这完全不符合“珍惜时间”的标准答案,斥之为“胡扯”。然而,当教育部门的领导们分别评分时,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人坚持零分,有人却给了满分,最终取平均分后,马飞的成绩意外提升。
近年来,中高考作文评分确实越来越注重多元评价,通常由多位老师独立打分再取均值,以减少主观偏差。然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仍然不建议学生在考场上过于标新立异。毕竟,阅卷时间有限,老师很难在短短几分钟内深入理解一篇“非典型”作文的深意。考场作文终究是一场规则明确的竞技,而表达自我、探索创意的机会,在人生中还有很多。
但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尚未被应试框架束缚,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许正是创造力的萌芽。直接否定,可能会扼杀他们的表达欲望;但若不加引导,又可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考试中吃亏。
或许,教育的真谛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找到平衡点。我们可以肯定孩子的叙事能力,同时温和地引导他理解“符合题意”的重要性;可以鼓励课外创作的自由,也提醒考场作文的规则。就像马飞的作文最终得到平均分一样,教育评价既需要标准,也需要包容。
红笔落下时,我决定给这个孩子一个及格的分数,并在评语里写道:“你的故事很特别,但如果能更贴近图画内容,会更好。”因为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孩子如何答题,更在于保护他们那颗敢想,敢写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