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署期即将结束之前,罗湖区向西小学以“在花园里种下感恩的种子”主题课程为节点,2025年上学期圆满收官六期沉浸式团辅课。此次系列课程突破传统教育边界,以“生命觉醒、智慧生长、心灵滋养”为脉络,联动第三方社会资源—爱德教育进校园,将生命教育、阅读启蒙、学习力锻造、财商培育、人际赋能与感恩践行熔铸成育人闭环,不仅为学生搭建起多维成长阶梯,更开创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教育生态变革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六大主题赋能成长:打破学科壁垒的生命教育实践
第一期,由爱德创始人、著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王娅萌老师带领公司团队进校园,她首讲的《生命教育》,围绕以“生命叙事剧场”为载体,学生通过“时光轴绘制”“生命能量卡交换”等创意活动,将抽象的生命哲学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体验。课程中,孩子们在“如果生命只剩三天”的情境模拟中,写下对家人的告白、对未来的期许,不少学生表示“第一次意识到,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值得全力以赴”。这种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建设深度融合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德育课的说教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自我认知的觉醒。 第二堂课,由爱德爱心大使胡娟霞老师带来的《一年级的大个子二年级的小个子》阅读课,则构建了“文学浸润+品格塑造”的创新模式。课堂以“共读·共演·共创”为路径,学生不仅化身书中角色演绎友情故事,更通过“续写结局”“角色心理分析”等环节,将文学感知转化为批判性思维训练。家长反馈显示,90%的学生课后主动建立了家庭阅读角,部分孩子开始尝试撰写读书笔记,阅读从被动任务转变为生活志趣。 第三堂由爱德爱心大使付爱清老师的《如何提升学习力》课程,则突破“填鸭式”方法论灌输,引入“元认知训练”理念。学生通过“学习风格图”认知自我,运用“番茄钟+思维导图”组合工具实践高效学习。课程中,一名原本厌学的学生在掌握时间管理技巧后,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并实现成绩提升,印证了“授人以渔”的教育智慧。 第四堂课由爱德爱心大使、高级财商指导师瞿晓老师的《我的财富魔法课》将财商教育升华为“责任与价值观培养”。课程创设“校园经济圈”模拟场景,学生在“职业体验·货币流通·公益捐赠”的全链条实践中,不仅理解了财富创造的逻辑,更领悟到“取之有道、用之有义”的真谛。当孩子们用模拟收益为班级购买商品时,财商教育已悄然转化为社会责任启蒙。 《赞美的力量夸夸其谈》课程创新性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人际交往教育。胡娟霞老师设计的“赞美盲盒”“优点放大镜”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学会用“观察+感受+感谢”的黄金句式表达认可。课程结束后,班级中自发形成“每日夸夸墙”,这种正向反馈机制有效改善了学生的社交焦虑,构建起有温度的班级文化生态。 收官课程《在花园里种下感恩的种子》课则吸引了众多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王娅萌老师以“生命花园”为隐喻,通过“感恩树共建”“时光胶囊封存”等仪式感设计,将感恩教育转化为持续性的生命实践。学生们将对父母、师长、自然的感激之情具象化为行动承诺,有的为家人做一件家务事,有的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感恩从课堂走向生活。 多维共振的育人效应:校家社共育的生动注脚
这场教育创新实践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学生层面,通过课程前后测评对比,92%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上显著提升;家长群体中,89%的家长反馈亲子沟通质量改善,77%开始尝试运用课程所学开展家庭共育。更值得关注的是,课程引发了社区与学校的联动效应——周边社区主动提供实践基地,家长志愿者自发组建“校家共育智囊团”群,形成了“学校主导、家庭响应、社会协同”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创新模式引领未来:构建校家社共育命运共同体
爱德教育创始人王娅萌提出“蜂巢式共育生态”理念,倡导以学校为核心,家庭、社区、第三方机构如蜂巢般紧密协作,各展所长、互补资源。接下来,社区计划与爱德教育共建“15分钟成长圈”,将图书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非遗工坊等纳入教育版图;联合学校开发“成长型家长学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体系,帮助家长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专业合伙人”;同时引入Al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成长档案系统,为每个孩子定制动态发展方案。
据了解,此次爱德教育进校园,开展系列团辅课的成功,不仅是向西小学探索教育创新的里程碑,更是校家社共育将迈向专业化、系统化、品牌化的重要起点。当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围墙,当每个参与者都成为育人链条上的关键节点,我们终将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命运共同体,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元滋养中绽放独特光彩,为社会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与健全人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