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与历史幽灵的对话
文/李会芳
6月25日清晨,大黑河畔薄雾如纱。我站在昭君博物院门前,望着那座巍峨的土丘——传说中的昭君墓,心中泛起难以名状的波澜。这座高33米,底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汉家大青冢,在朝阳的照射下投下长长的阴影,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已经在此站立了两千年。
穿过检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并肩而立的铜像。单于威武雄壮,昭君则低眉顺目,手中抱着一把琵琶。导游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解"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强调这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有人甚至挤到铜像前摆出V字手势,有人上前摸着昭君的手……我站在人群边缘,突然觉得这场景有些荒诞,我们是否真正理解那个被迫远嫁异域的女子?
带着疑问,我走进《昭君出塞陈列》展厅,玻璃柜中摆着汉代的玉簪、漆器、织锦等文物。一件件器物精美绝伦,却冰冷沉默,像是等待有心人去了理解、去发现。直到我看见那个小小的铜镜,它边缘已经氧化成绿色,镜面模糊不清,标签上写着"汉代铜镜”。驻足柜前,凝视铜镜,我思绪不由拉长——这个铜镜可能与昭君生活的时期相近吧?手指不由贴上镜面,轻轻触碰,仿佛看到两千年多前的那个清晨,昭君坐在镜前,做最后一次梳妆打扮。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李白的诗句突然浮现在脑海,我不由为那个被迫离开故土的少女惋惜,假如当时昭君贿赂了画师毛延寿,而没有被丑化,她也许得宠,被选入后宫,就不会嫁给匈奴单于;假如汉朝与匈奴没有和亲,昭君的人生又会怎样?人们在歌颂昭君出塞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时,是否想到了昭君的命运和前途?我站在青冢前,眼睛模糊了,似乎听到昭君在去匈奴的途中凄婉的叹息声和琵琶曲。南飞的大雁停下来了,纷纷落于平沙之上,昭君的《怨词》在我耳边萦绕: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首诗真实反映了昭君在远嫁路上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无奈和忧虑。途前未卜,心里痛苦向谁诉?不舍故土、难见爹娘向谁说?无奈之下,只能对着一面铜镜,看着自己泪流满面的容颜。历史教科书上宏大的"和亲"叙事背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被时代巨轮碾压的个体悲剧。
走出展厅,我沿着石阶向昭君墓顶攀登。石阶两旁是茂密的松柏,风吹过时发出沙沙声响,如同低声的呜咽。登上墓顶,视野豁然开朗,整个呼和浩特市尽收眼底。现代高楼与古代陵墓形成奇异的对比。我抚摸着墓顶的石栏,突然意识到脚下三十多米高的土堆,每一寸都是人工夯筑而成。这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为什么要为一个"和亲公主"修筑如此宏伟的陵墓?是愧疚?是纪念?还是政治宣传?我问历史、问今人、问自己,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
我缓步下来,坐在董必武题词的石碑旁休息,几位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导游正带领旅游团经过,欢快地讲解着民族团结的故事。不远处,几位诗文爱好者朗诵杜甫的《咏怀古迹》,我也跟着应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慷慨激昂的声音在空旷的陵园回荡,身临其境的我,完全理解了诗句中的苍凉与悲怆。
参观《匈奴历史文化陈列》,展柜中的金冠、马具、武器展示着游牧民族的豪迈气概。一件件展品试图还原那个曾经让汉帝国寝食难安的强大民族。我不禁想象昭君初到匈奴时的恐惧与无助——语言不通,习俗迥异,气候严寒……她是否曾在帐篷中暗自垂泪?是否思念家乡秭归?历史没有留下这些细节,只留下一个被符号化的"和平使者"形象。
我独坐墓前的长椅上,看着朝阳为青冢镀上一层金色。此刻的昭君墓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宁静与肃穆。一只鸟落在董必武题词的石碑上,歪头看着我,然后发出沙哑的叫声飞走了。这场景让我蓦然想起马致远《汉宫秋》中的词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走进博物院的小书店,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种关于昭君的书籍:历史研究、文学作品、连环画册。我拿起一本《王昭君诗词集》,翻到王安石的那首《明妃曲》默念:"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书店老板走过来,热情地向我推荐一本新出版的《昭君与民族团结》,我婉拒了,只买了那本诗词集。
走出博物院大门,回望昭君墓,它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绿色剪影。两千年的时光在这里凝固,将一个女子的个人悲剧转化为民族和解的象征。我们纪念昭君,却很少真正聆听过她无声的哭泣;我们赞美和亲,却很少思考过那些被迫成为政治筹码的女性的命运。
回到大巴车上,我翻开刚买的诗词集,沉浸其中。昭君的故事永远不会完结,每一代人都在重新审视她、诠释她,赋予她新的意义。而那个真实的王昭君,永远沉默地躺在巨大的青冢之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永恒的谜。
但我心里明白,历史不仅是教科书上的大叙事,更是无数个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昭君博物院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历史的态度与认知。当我们走过那些展柜,攀登那座大墓时,或许应该偶尔停下脚步,倾听历史深处传来的、那些被宏大叙事淹没的微弱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