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父爱
文/刘玉洁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记忆如珍珠般璀璨,有些则如暗礁般深沉。而关于父亲的一切,于我而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一行都饱含着深沉的父爱。
那天,我在电脑前查找资料,杂乱的文件如同我纷扰的思绪。不经意间,一个被遗忘的视频文件闯入眼帘。当画面亮起,熟悉的身影瞬间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屏幕里,父亲稳稳地坐在椅子上,怀里抱着渔鼓筒,手拿着牙子,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口中哼唱着渔鼓调。那熟悉的声音,带着我穿越时光,回到了我们去歇马老年活动中心收集渔鼓资料的那天。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他身上,他看见我走进来,眼中立刻绽放出光彩,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高兴与自豪。或许是想在我面前展示他的热爱,或许只是单纯地想留下一份与我有关的回忆,就在那时,我录下了这段视频。可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成了我为父亲留下的唯一影像记录。
父亲出生于1936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他原本是一名意气风发的老师,却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被卷入时代的漩涡,被安排前往保康官山农场放牛羊。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的艰苦超乎想象,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承受诸多无端的艰难与挑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身体被拖垮,腿也落下了残疾,走路时一跛一跛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命运抗争。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关政策作出调整,情况迎来积极转变。父亲回到村里,和奶奶住在那两间狭小的瓦房里。腿疾让他无法再登上心爱的讲台,严重的疼痛常常使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忍不住发出痛苦的嚎叫。可即便如此,为了让奶奶能吃饱穿暖,只要病痛稍有缓解,他就会拄着拐棍出门,四处收集稻草,艰难地编织草鞋,用这微薄的收入换取公分。那一双曾经在黑板上书写知识的手,如今满是老茧和伤口,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在媒人的介绍下,父亲与母亲相识。母亲比父亲整整小了21岁,娘家在高山,姊妹众多,识字不多。当时的母亲,听闻父亲是文化人,又住在歇马街上,或许是被父亲一米八几的高大身材吸引,或许是被父亲侃侃而谈时的儒雅气质打动,又或许是看中了父亲住在街边便利的交通条件,两人匆匆见了一面后便领了结婚证。结婚一年后,我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的父亲已经45岁,中年得女的喜悦并未冲散生活的压力,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的决心。
为了养家糊口,父亲踏上了学艺之路。他打听到马良有个老师傅擅长雕章子,在那个盖章办事的年代,这门手艺有很大的市场。于是,父亲不顾腿疾,历经波折来到马良,向老师傅虚心求教。仅仅学了一天,他便带着老师傅传授的技艺和赠送的刻刀回到家中。此后,他用旧牙刷子柄反复练习,一坐就是一整天,手指被刻刀划伤了无数次,可他从未放弃。终于,他在街边摆起了自己的小摊,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便是他为家人奋斗的战场。
从那以后,父亲每天早早地出摊,耐心地为每一位顾客雕刻印章。他的手艺越来越好,名声也渐渐传开。不论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父亲从未缺席过一天。我清晰地记得那个清晨,我被父亲的哭喊声惊醒。母亲告诉我,父亲的腿伤又发作了,疼了整整一夜,为了不吵醒我们,他独自在屋外坐了一夜。母亲匆忙出门为父亲寻偏方,而父亲却强撑着起身,拄着拐杖就要往外走。我问他要去哪里,他声音微弱却坚定地说:“去街上摆摊,不去这一家子咋弄呢?”话还没说完,他便体力不支,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我惊慌失措地丢下扫把,哭着去扶他,可年幼的我根本无法挪动他分毫。我赶忙跑去叫邻居陈伯伯,在陈伯伯的帮助下,父亲才被扶起。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在陈伯伯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了摊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又自学了修电筒、配钥匙的手艺。他的摊位前,渐渐摆满了各种工具和零件,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养活着母亲、我和弟弟。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父亲用他并不宽厚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经过努力学习,我终于考上了师范。开学那天,父亲瘸着腿,一拐一拐地送我去学校。在报名处,他小心翼翼地解开上衣扣子,从贴身缝在衣服上的袋子里,拿出一捆钱。他一张一张地数着,有一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接着又从上衣外面的口袋里摸出几张五元的。那一刻,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钱,也第一次知道父亲这些年默默积攒了多少心血。以前,父亲每天出摊回来,总是先喝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凳子上,不紧不慢地整理一天的收入,大多是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的纸币和几分的硬币,偶尔有一张十元或五元的,他都会开心地和我们分享当天的生意。如今看着他拿出这些钱,我的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父亲帮我报完名,又带我找到寝室,帮我铺好床,带我熟悉教室、食堂,买好日用品,千叮咛万嘱咐后,他要回家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的胳膊,泪水止不住地流。他把我领到学校小卖部,问我想吃什么,然后从上衣口袋摸到裤子口袋,找出一张皱巴巴的20元钱,说:“买5元的零食,剩下的我好打车回去。”那一刻,我的眼泪再次决堤,心中满是对父亲的不舍和心疼。
时光匆匆,父亲已经离开我许久,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坚韧与慈爱,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总会想起父亲拄着拐杖在街头摆摊的身影;每当我取得成绩想要骄傲时,总会想起父亲数钱时那认真而又朴实的模样。父亲用他的一生,教会了我责任、坚持与爱,他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英雄,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
刘玉洁,湖北省保康县文化馆非遗干部,曾在《荆楚群文》《才智》《荆楚报告》《襄阳晚报》《襄阳日报》《荆楚非遗典藏》《文学教育》《湖北日报》《今古传奇》等杂志报刊发表论文、散文、报告文学、通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