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仲平与《不到黄河心不甘》
文/史飞翔


【柯仲平简介】
柯仲平,原名柯维翰,是现代著名革命诗人,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人。1921年12月,柯仲平前往北平求学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他结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和进步作家郁达夫等,并得到他们的热情关怀与帮助。1926年4月,他在上海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创造社”,并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秘密活动。1928年9月,柯仲平回到北平,着手创作长篇诗剧《风火山》。这部鸿篇巨制,标志着柯仲平创作道路进入新的成熟阶段,1929年春,柯仲平又来到上海,参加高长虹等人组织的“狂飙”出版部工作。
1930年3月,经潘汉年、陈为人介绍,柯仲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记者。11月,他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斗争,担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及上海总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秘书,12月被捕入狱,1933年8月经党组织管救出狱。1935年,柯仲平只身东渡日本留学。1937年8月秘密回到武汉,在董必武领导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柯仲平经组织批准转到延安,先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训练班学习并担任班长,受到了毛泽东亲切接见。同年12月,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文协副主任。1938年,边区文协遵照毛泽东主席要把诗歌推向街头的指示,成立了“战歌社”,柯仲平任社长,与著名诗人田间一起发起延安街头诗运动。这期间,他创作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两部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这是解放区诗坛上较早出现的描写工农斗争生活的著名长篇评作。毛泽东主席听了柯仲平朗诵的《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后,索阅全稿并批示:“此诗甚好,赶快发表。”随即,此诗在《解放》周刊上连载。柯仲平所创作的诗歌、戏剧作品,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文艺性的,体现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1938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他组织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并担任团长。从此擎起了中国地方戏曲改革的大旗,为“新秦腔”“新眉户”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民众剧团编演了大量秦腔、眉户、秧歌剧、话剧等现代剧目,反映了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宣传了党的政策。他具有可贵的胆识与勇气,提出了“利用旧的民族形式,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观点,并写了许多论文,如《谈“中国气派”》《生长着的民众剧团》《介绍《查路条》并论创造新的民族歌剧》《论文艺上的中国民族形式》等等。他坚决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团结了民间艺人,三请眉户艺人李卜参加民众剧团;培养了大批新文艺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当时的战争年代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马健翎、黄俊耀、史雷、张云、毕雨、张力、米唏、李文宇、姚伶、任国保等。他不仅给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开创了一条新路,还为当时的平剧(京剧)的推陈出新做了有益的工作,写有《献给我们的平剧院》《平剧工作者应欢迎批评》等文。1940年12月8日,延安新诗歌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执委。1941年6月,柯仲早被聘为延安“星期文艺学园”报告讲师,演讲了《狂飙社的历史》。柯仲平在延安创作的大量短诗,紧密结合时代,反映人民要求,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朴素简明,豪迈粗犷而富有号召力和战斗性,是他重要的创作成就之一。这些短诗,大部分收录在诗集《从延安到北京》中。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柯仲平针对忽视大众化文艺的倾向做了发言。9月15日,毛泽东提名他为《解放日报》第四版特邀撰稿人。1947年夏,他奉命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主持编辑《中国人民文艺丛书》。1949年5月,他率领西北地区文艺工作者到京,筹备并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9月,他在西北文代会上当选为西北文联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柯仲平先后任全国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常务委员、西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文联主席、作协西安分会主席、西北艺术学院院长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海夜歌声》《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从延安到北京》等,并出版有《柯仲平诗文集》。1964年10月20日,他在作协西安分会的党员干部大会的演讲中,因病突然不幸离世,终年62岁。
【编者按】文章以清晰的脉络、丰富的例证,对柯仲平及其作品《不到黄河心不甘》展开了深入解读,在文学评论层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其一,在内容方面,文章紧扣主题,先对柯仲平的身份与文学地位进行了概括性介绍,随后通过《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等代表作,展现柯仲平作品中对革命事业的歌颂与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为后续重点分析《不到黄河心不甘》做了充分铺垫。其二,对《不到黄河心不甘》的分析,巧妙结合诗歌意象与革命精神,将河流向黄河奔涌的过程与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相联系,深入挖掘了诗歌的深刻寓意,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其三,在结构上,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逻辑较为清晰。从整体介绍柯仲平,到具体阐述其作品,再回归到对其文学实践和理念的总结,层层递进,符合读者的认知逻辑,便于读者把握文章主旨。总体而言,文章对柯仲平与《不到黄河心不甘》的介绍和分析较为详实,有助于读者了解柯仲平的文学成就和革命精神!【编辑:纪昀清】
在浩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柯仲平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文学实践和革命精神,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剧作家,更是一位全身心投入革命的文艺战士。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不到黄河心不甘》尤为突出,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因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文艺大众化的理念。
柯仲平是一位生于战火年代的文学巨匠,自幼便饱经战乱之苦。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政治抒情诗,都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他的代表作《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不仅展现了抗战时期边区和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更深刻揭示了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和伟大精神。
《边区自卫军》中,柯仲平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李排长和韩娃。李排长成熟干练,善于斗争,做事冷静沉着,胸有成竹。他深知敌我力量悬殊,因此在捉拿匪特的斗争中,他做了周密的侦察和全面的部署,并巧妙地将“奇才”韩娃安排在关键岗位上。韩娃则是一个勇敢机智、刚柔并具的自卫军战士,他乐于接受艰巨任务,善于在复杂条件下斗争。两人的默契配合,最终成功捉拿了狡猾凶恶的敌人。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边区的斗争生活和自卫军战士的伟大精神面貌,更展现了柯仲平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感情。
《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则主要描写了共产党员李阿根在斗争中的原则精神。他按照党的路线和政策,团结和教育工人群众,组成坚强的斗争队伍,同敌人展开生死的斗争。这部作品展示了工人阶级在斗争中的成长和壮大,是正面描写工人集体行动的最早诗作。通过这部作品,柯仲平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深深敬意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不到黄河心不甘》是柯仲平众多政治抒情诗中的一首佳作。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诗中描绘了一个河流历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地向黄河奔去的情景。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山峦的阻挡和石壁的阻碍,但它从未放弃过前进的信念。它一次次地碰壁、转弯,却始终不改方向,坚定地向着黄河前进。这种精神正是革命战士所具备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在柯仲平看来,革命就像这条河流一样,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革命的胜利。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更贯穿他的整个文学生涯。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柯仲平都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笔杆子为革命事业呐喊助威。
柯仲平的文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中国文艺家自觉走向大众、自觉与民间艺术相融合的实践。他深知文艺作品只有贴近人民大众、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政治抒情诗,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特色。他善于从人民大众中汲取营养,用人民的语言去书写人民、服务人民。这种文艺大众化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贯穿他的整个文学生涯。
柯仲平还积极倡导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大众中去体验生活、了解民情。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这种理念在当时的中国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进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了解。柯仲平的一生是献身革命的一生,也是追求文艺大众化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为革命事业呐喊助威,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革命精神和文艺大众化的理念。
【本文,选自史飞翔著《陕西当代作家研究》】

【作者简介】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等著作22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