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映初心——写在建党104周年之际》
文/王博(陕西)
晨光穿透云层时,我站在天安门广场凝望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浮雕上跃动的历史光影,与长安街川流不息的智能车流交相辉映。2041年的中国,高铁轨道已延伸至青藏高原的每座雪山脚下,空间站舷窗外可见印有红旗图案的"华夏号"空间站——这盛世图景,恰似百年前南湖红船里那盏油灯渴望照亮的远方。
在党史档案馆,我曾见过一张泛黄的照片:1940年寒冬的延安窑洞中,几位青年党员围着炭火盆研读《共产党宣言》,结霜的窗棂将他们的剪影勾勒成几何图案。此刻,我操作着全息投影展示的"数字长征路线图",当指尖触发湘江战役的虚拟复原场景时,忽然领悟到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信仰的传承从未间断,犹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那颗被命名为"初心"的同步轨道卫星,始终悬停在赤道上空恒定的经纬度上。
去年参观雄安新区"智慧党建中心"时,人工智能复原了李大钊同志1927年的演说。当全息影像里的他说道"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时,窗外施工无人机群正掠过天际,它们运载的钢结构件将在三小时后组装成新一代量子计算实验室。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想起钱学森晚年笔记中的箴言:"党的每个生日都是新的起点。"
在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监测站,党员工程师设计的"红树苗"系统令人印象深刻。每株人工培育的红树林幼苗都搭载生物芯片,根系吸收重金属的数据实时回传云端。这让我联想到赣南苏区时期,红军战士用草木灰为乡亲改良盐碱地的往事。从草木灰到生物芯片,从煤油灯到可控核聚变装置,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人民至上"的初心始终如一。
深夜漫步上海浦东的"信仰之路"互动步道,感应地灯随脚步依次亮起党的重要历史节点。行至"2041年"标记处,黄浦江面投影出动态星图——那是"天问"系列探测器从火星传回的实时影像,红色着陆器上的党徽在奥林匹斯山麓熠熠生辉。江风送来少年合唱团的歌声:"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旋律中仿佛回荡着140年前南湖的桨声。
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坐标上,我顿悟抒情的本质是将个人记忆融入党旗的经纬。正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株"党员胡杨",它的年轮记载着从东方红一号到"问天"系列的空间探索历程,根系仍深扎戈壁沙土。当2041年的晨光拂过新抽的嫩枝,整棵树化作金色火炬,照亮通往星辰大海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