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映山河:邓玉琢
一罗培永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悲壮史诗中,淞沪会战无疑是浓墨重彩却又血泪斑斑的一章。那是一场钢铁与血肉的碰撞,是意志与野心的较量,更是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书写的壮丽悲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里,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7师参谋长邓玉琢,就是其中一位值得永远铭记的英雄,他的故事,如同镌刻在历史长卷上的铿锵誓言,至今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邓玉琢出生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自幼便目睹了列强的欺凌与国家的贫弱。年少的他在私塾读书时,就常常被书中精忠报国的故事所打动,一颗报国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种下。他深知,唯有掌握知识、锤炼本领,才能在未来为国家和民族出一份力。于是,邓玉琢勤奋好学,挑灯夜读是家常便饭,对军事知识更是痴迷钻研。凭借着卓越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邓玉琢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军事理论与实战技能,不仅系统学习了战略战术、兵器知识,还在一次次军事演习中磨砺出了敏锐的战场洞察力。他的军事才能很快崭露头角,深受教官和同学们的赞赏,毕业后顺利踏入军营,开启了自己保家卫国的征程。从基层军官做起,邓玉琢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在军伍中不断晋升。但无论职位如何变化,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紧相连,时刻准备为保卫祖国、抵御外敌奉献一切。
1937年,那是一个让全体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年份。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蔓延。淞沪会战爆发,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邓玉琢所在的107师奉命奔赴淞沪战场。接到命令的那一刻,邓玉琢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更明白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在家书中写道:“国难当头,儿唯有以死报国,望父母勿念。”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亲人的牵挂。
抵达淞沪战场后,眼前的景象让邓玉琢内心无比沉重。日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飞机在天空中肆意轰炸,坦克在地面上横冲直撞,炮火如雨点般倾泻而下。面对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日军,邓玉琢毫无惧色,他站在队伍前,目光坚定地对将士们说道:“我们身后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是万千同胞,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阵地!”将士们被他的气势所感染,同仇敌忾,决心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战斗中,邓玉琢的身影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作为师参谋长,他不仅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协助师长制定作战计划,更常常亲临前线指挥。他深入阵地,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每当士气低落时,他就会讲述历史上的英雄故事,鼓舞大家的斗志;每当有新兵恐惧退缩,他便耐心安慰,传授战斗经验。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每一次冲锋、每一次防御,他都身先士卒,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炮弹的气浪掀翻身边的泥土,可他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战斗,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一次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中,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向107师防守的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阵地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几乎成为一片废墟,防线岌岌可危。关键时刻,邓玉琢迅速调整战术,组织敢死队对日军进行突袭。他亲自带领敢死队员,趁着夜色的掩护,摸近日军阵地,发起了突然攻击。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107师趁机发起反攻,成功夺回了部分失地。在敌人疯狂的进攻下,阵地一次次陷入危机,但邓玉琢凭借着出色的军事素养和顽强的意志,带领将士们一次次化险为夷。
然而,日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战斗愈发激烈残酷。随着战斗的持续,107师伤亡惨重,补给也越来越困难。但邓玉琢和将士们依然坚守阵地,绝不后退半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邓玉琢不幸身中数弹。剧烈的疼痛让他几乎昏厥,但即便身负重伤,他依然心系战局,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继续指挥战斗。身边的士兵们劝他撤离前线,去后方治疗,他却大声喊道:“我是军人,阵地就是我的战场,我绝不能离开!”他强忍着伤痛,用微弱的声音下达着作战命令,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的光芒。最终,因伤势过重,邓玉琢壮烈殉国,年仅38岁。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洒满热血的战场上,将忠诚与热血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倒下的那一刻,手中还紧紧握着那支陪伴他多年的钢笔,那是他记录作战计划、书写家书的工具,如今却成为了他英勇无畏的见证。
邓玉琢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击侵略的伟大斗争中。他的牺牲,让无数人悲痛落泪,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英雄丰碑之上,他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后世子孙前行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永恒象征。每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邓玉琢的故事都在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像他这样的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淞沪烽烟蔽九霄
将军策马战旗飘
丹心映日驱倭虏
铁骨迎风护玉韶
弹雨纷飞身未怯
枪林纵横志弥骄
忠魂永驻山河壮
浩气长存英名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