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千年用冰史
张长峰
现代居民开启冰箱的日常举动,实则牵起一条纵贯中华文明四千年的技术长链,这是人类对低温冷能认知与应用技术的持续演进,是跨越时空的能量调配智慧延续。从《夏小正》“颁冰以授大夫”的记载,到北京雪池冰窖的拱券隔热构造;从曾侯乙冰鉴的青铜寒光,到杜甫笔下“经齿冷于雪”的饮食审美,中国古代对天然冰的利用早已超越生存需求,成为丈量文明高度的特殊标尺。这一体系将冰雪的物理属性深度融入政治制度、经济活动与生活艺术,构筑起全球独有的 “冷能利用文明体系”。
当两河流域用陶罐渗水、古埃及借屋顶沙层冷凝、古希腊靠雪盐混合物降温时,中国已发展出制度化的“凌人”官职与官窖网络,建起世界最早的冷链管理体系,这正是我国农耕文明在应对“反季节” 生存挑战中凝结的智慧成果。从现代科技回望,唐代“寒筵冰”的真空冷却原理、含凉殿的水循环降温设计、冰窖的土壤隔热技术,均与当代理念相通,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源自文明积淀的启示密钥。
一、技术演进:从天然储冰到冷链网络
中国古代冰利用的技术探索,始终围绕冷能的存储、转化与应用展开,形成了一条连贯且不断突破的技术长链。
早期的冷能存储以“凌阴”(半地下式冰窖)为核心,展现出对保温与排水的系统思考。距今 4200 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凌阴,已出现木桩栈道与夯土坡道,用于冰块运输与存储的精细化管理;陕西凤翔秦都雍城的周代凌阴遗址,窖口达 10 m×11.4 m,外围环绕 3 m 厚的夯土保温墙,可储冰 190 m³,窖底铺设板岩并设排水系统,解决融冰排放问题。至汉代,藏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汉长安城长乐宫凌室面积达 1769 m²,5.5 m 厚的夯土墙形成天然隔热层,可使室内温度较外界低 8-10℃,地面 3°倾斜坡度与五角形陶制排水管道,能应对每年约 2000 m³ 融冰的排放,容积较周代扩大近3倍。
器具革新是技术突破的重要标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采用“外鉴内缶”结构,外层盛冰、内层储酒,通过空气隔热实现冰镇,冬季还可注入热水温酒,实现“一器二用”,其设计比西方 16 世纪葡萄酒冷却器早约2000年,标志着冷源利用从单纯存储向功能化器具的跨越。
制冰技术在唐代实现历史性突破,从依赖天然冰转向人工制冰。《杜阳杂编》记载的“寒筵冰”制作法,通过反复煮沸使水体接近真空状态,再经急冷凝结成冰,运用真空冷却原理,较西方硝石制冰早千年。建筑制冷领域,唐代含凉殿采用“水激扇车”与屋顶水帘结合的设计,水循环带动扇车产生冷风,水帘降低室温,形成机械制冷系统,比18世纪欧洲“风扇房”早千年。
冷链运输技术在宋元明清持续发展。元代渔民发明的冰鲜船,配备松木夹层冰舱,载重20-50吨天然冰,通过“冰鱼分层码放、海盐隔舱保鲜”技术,实现海产品 10 日内从舟山到大都的运输,较英国 1768 年冰运三文鱼早400 余年。明清时期,沿京杭运河设置专用冰库,清代“冰鲜船”实现岭南荔枝、江南水产的长距离保鲜,构建起古代“低温走廊”。
二、制度体系:从藏冰雏形到规范化管理
中国古代冰政体系的发展,体现了对冷源资源的制度化管控,形成从采集、存储到分配的完整链条。
夏代已现藏冰制度雏形,《夏小正》记载 “三月:颁冰。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印证季节性藏冰及分配管理的存在。周代冰政体系日臻完善,《周礼》设立“凌人”一职,作为首个专业冷源管理机构,承担 “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的藏冰职责(需储备三倍于使用量的冰块),并负责夏季按等级“颁冰掌事”,将冰块分配给贵族用于饮食保鲜与祭祀礼仪。
秦汉至魏晋,制度持续细化。汉代“凌室所以供养饮食”的定位,明确藏冰建筑的饮食保障功能;魏晋曹操在邺城所建冰井台,开创性采用“冰炭共储”模式,集冷藏与取暖于一体,形成综合性物资储备枢纽,较欧洲同类设施早七百余年。
隋唐以后,制度向规范化与社会化延伸。唐代冰逐渐从宫廷垄断走向市井,长安出现专业卖冰商人;宋代建立系统的宫廷藏冰体系,《宋会要辑稿》记载汴京冰窖单次藏冰量达 50 万斤,标准化管理降低用冰成本,推动民间冷食产业规模化。
明清时期,官方体系形成严密流程。明代始设专职冰政机构,清代由工部掌管“藏冰颁冰”,制定采冰、储冰、用冰的严格规范。工部 “颁冰条例”按官阶分配用冰额度,维系等级秩序;储冰建筑技术显著提升,如康熙年间雪池冰窖深 10 米,容积 2000 立方米,采用巨型城砖拱券结构,顶部覆土植草隔热,紫禁城 5 座官窖储冰 2.5 万块,景山西门6 座储冰5.4万块,构建以皇城为中心的冷链网络。
三、社会与文化:从等级象征到全民共享
冰的利用深刻融入社会结构与文化肌理,在政治、经济、饮食、社交等领域留下多重印记。
政治层面,冰长期作为等级象征。周代“大夫受冰”体现贵族特权;《周礼》中凌人按等级颁冰的制度,将冷源分配与社会秩序绑定;明清工部“颁冰条例”通过用冰额度强化等级差异,冰成为维系礼制的物质载体。
经济领域,冰的商业化推动市井形态变革。宋代汴京州桥夜市出现 “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等冷饮摊位,《东京梦华录》记载其 “皆用清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每日售数百份;南宋临安冰品年产值达百万贯,带动制冰、运输、销售等产业繁荣。明清时期,北京 “德胜门”“正阳门” 形成民窖集群,冰商以“铜盏相击” 为号叫卖“冰胡儿”(冰棍),酸梅汤、杏仁豆腐等进入平民饮食,冰从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
饮食文化因冰的应用焕发活力。周代“浆人”制作的“六饮” 中,“凉”作为冰镇梅汤纳入制度化供应;唐代盛行“酥山”,将蜜糖淋在碎冰上塑成假山,章怀太子墓壁画“侍女捧酥山图” 印证其流行;杜甫《槐叶冷陶》以“经齿冷于雪” 描绘冷饮体验。元代“冰酪”以牛奶、果汁、蜂蜜混合碎冰制成,经马可・波罗传入欧洲,成为现代冰淇淋源头。
社交文化中,冰的属性不断拓展。唐代杨国忠子弟将冰雕琢成凤兽造型赠予王公贵族,使冰雕成为社交馈赠佳品;魏晋曹丕“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雅趣,南朝梁代“冰盘荐羞”的宴饮礼仪,体现冰在文人社交中的审美价值。
四、医学应用:从经验疗法到理论体系
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从早期经验积累逐步发展为系统理论,成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至秦汉,冷疗技术已见雏形。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记载 “寒水渍布敷额”的疗法,用于退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以水灌之”疗法,对 120 例外感发热患者的治疗显示,可使体温在 2 小时内下降1.5-2℃,操作规范为“水温以不冰手为度”“每刻擦拭三巡”,比 17 世纪欧洲“冷水浴疗法”早 1500 年。
宋元时期,冰疗从经验层面提升至理论体系。元代《饮膳正要》首次系统记载冰疗方剂,“冰屑煎”用于治疗温病高热,提出 “热者寒之,以冰引热下行”的原则;《阴证略例》记载“夏月过食冰酪,损伤脾胃致伤寒”的病例,阐明冷食过度的致病机制,形成 “合理用冰” 的辩证理论。
明清时期,医学应用进一步深化。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冰归入 “水部”,系统记载其 “去热烦、解烧酒毒、熨目赤肿” 等功效;陈实功《外科正宗》创制 “冰玉散”,以冰片、石膏治疗烫伤,开创 “冷敷止痛、降温生肌” 的外科冷疗体系,使冰品从消暑零食发展为具有药用价值的保健食品。
结语
中国古代四千年的冰利用史,是技术演进与文明积淀的共生史。从夏商凌阴到明清冰市,从青铜冰鉴到冷链运输,从宫廷颁冰到市井冷饮,冰的利用既体现于物质载体的创新,更升华为文化符号与生存智慧。
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不仅在建筑、制冷、物流等领域展现世界领先地位,更在制度设计、生态理念上留下深刻启示。当现代科技回望这一文明长卷,唐代真空制冰、宋代冷链产业、明清隔热技术等,仍为应对当代气候危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源自传统的智慧密钥。冰的利用,早已超越实用范畴,成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注脚,书写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探索。

作者简介:
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