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依旧 梦回校园
/醉美泉乡
我是泗水一中十三级、七四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由于需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能直接考取大学,因而破灭了多年梦寐以求的大学梦,泗水一中也就成了我学生时代的终点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泗水一中在县城中兴路建起了新颖高大、气势恢宏的新校区,老校区则划归了泗水县第二中学使用,可那种对校园生活的的留恋,对母校的情感却时刻触动着我的心。
记得那是2022年初夏,我送孙子去参加中考,来到泗水一中老校南门口,虽然学校的牌子已经换成了泗水县第二中学,那低矮的青砖红瓦排房已经被红墙红顶红校舍所取代,用黄土压实的土操场已经变成了红色塑胶跑道和绿色广场,泗水一中老校区原来的模样已经荡然无存,物似人非,只有当时的东大门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接近5年的中学时光,今天对母校的那种真实情感却依然没有改变。思虑之间一种似乎熟悉而又感觉陌生的声音从校园内传入我的耳畔,这就是中考学生即将进入考场的预备铃声,也是陪伴和指引我度过中学时代的号令,此时的校园钟声不仅牵动着多少学生家长的心愿,同时也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房,这就是泗水一中近半个世纪年未曾改变的校园钟声。
孙子随着中考的人流一起涌进校园,就像当年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校门时的情形一样,心情激动,情绪高昂。学生家长看着孩子们走进考场,身影渐渐消失,原本喧嚣的校门一时间恢复了短暂的平静,而此时我的思绪却被渐渐远去的校园钟声带入了久远的年代。这钟声还是那样的清脆、响亮、悦耳、悠扬,又是那样的的熟悉、平常,可就是这说着平常,听着无奇,看似平淡的校园钟声却勾起了我对中学时代的追思和无限的怀念。那是一段充满诗意的岁月,那是一段追梦起步的时光,那是一段梦回童年的记忆,那更是一段入心入骨的情思感念。 1970年春天,我以优异成绩,考入泗水县最高学府——泗水一中初中部,被编入一连二排(初一二班)。那时国家办学条件较差,学校还很简陋,不仅校舍及教学设施陈旧,就连天天使用的校钟也只是一个挂在树上的旧火车轮子,树杈上用红绳系一钟锤,由看门的李老师用铁锤按时敲响,不论春秋冬夏,清晨夜晚,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那口不是钟的钟却一刻也不会迟到,在上下课的时候总是循规蹈矩的准时发出当…当…当……的声响,号令着以营、连、排、班为编制的莘莘学子,激励着全校师生迈进寂静有序的课堂。每天清晨我们在校园钟声的召唤下走入课堂,下课放学又是听着这普通而又悦耳的钟声欢快地离开学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秋冬夏,酷暑严冬,我们一路走来,在校园钟声的陪伴下走过了将近五年的人生历程,伴我读完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学业,是这清脆悦耳的钟声让我回想起了过去,把我的思绪重新拉回了那一段难忘的幸福时光。
从悦耳的钟声中我仿佛听到了尊师们谆谆善诱的教诲,在心中再一次目睹了尊师们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看到了赵恩德老师那年轻英俊的模样,那时候的他年龄只有二十几岁,是他放弃了省城的都市生活,来到这穷山僻壤的山区县城,在泗水一呆就是半辈子,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数学教师崔明远老师,当时家境相对贫困,师母体弱多病,又要照顾家务,又要完成教学工作,由于我们两家住的比较近,至今仍能回想起崔老师经常在我家门前的石碾旁等碾、轧碾的情景,那时候没有电磨,有很多人家等碾碾米,等米下锅,多次快到中午上学的时候,都看到崔老师还在轧碾,本以为我走到学校,崔老师会晚到,可每节数学课我进教室之后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崔老师早已端坐在了讲台之上,有时自己甚至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看错了。据说崔老师是曲师大讲师,他的数学课教得有声有色,数学理论有根有据,辛勤的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像这样的事例在我的心目中,在教师队伍里举不胜举、数不胜数,他们为了教育好一级又一级,在平凡的教育事业中埋头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一教就是几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被人尊敬,受人爱戴,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他们是值得人们世世代代尊敬的人。
从梦幻般响起的钟声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美好的学生时代,似乎又听到了同学们那朗朗的读书声,听到了少男少女们纯真的欢歌笑语声,再次感触到了女老师与女同学的母女情感,男老师与男同学的父子情怀,这种一生一世也难以忘怀的师生之情、同学之谊,被校园钟声渲染得更加浓烈,醇香悠长。
记得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城区和周边学区的同学初中打下的基础略有差别,对高中部的学习内容理解程度参差不齐,令我至今难忘的就是周边学区考入的多数同学的学习态度是那样的认真刻苦,比如王凤兰、李宝珠、姜兆元、孔维新等几位同学,他们都是周边学区考入的尖子生,本来学习成绩就不错,但每到下课时间城关学区考入的学生都兴奋地跑到教室外边去玩耍活动,而这些同学却仍然纹风不动,利用课间时间温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资料,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几十年过后他们之中有的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佼佼者,有教育战线的排头兵,有中校、大校级别的军人,成为了我们班的骄傲和自豪。
从刚刚过去的钟声余音之中,我再一次地想起了昔日一个个如花似玉的花样少年,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纯真笑脸,一幅幅勤奋进取的难忘场景,为了学业彬彬有礼地端坐在课堂上,亲密无间的聚集在校园里,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亲如兄妹,情同手足,五年的时间结下了今生的不解之缘,令我毕生难忘。
今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作为长一辈的学生家长送孙辈中考,多么希望他们学生都能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泗水一中,出色地完成三年高中学业,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想当年,我们的老一辈人,在国家相对贫穷,家庭十分困难的背景下,何曾不是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我们这些处在朦胧时期的青葱少年送到了条件相对优越的泗水一中,又有多少家庭的父母自己宁可喝稀粥糊口度日,却把上好的煎饼和咸菜给孩子带上,把最好的衣服给孩子穿上,生怕孩子饿着冻着,只是希望他们将来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好的出路,好的未来。又有多少家庭为了成就一个学生,要牺牲兄妹几人的上学机会,在家帮父母务农,而成全一个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是他们肩上背负着父母早已准备好的行装,夹裹着家人的温暖和蕴藏着父辈的辛酸,从四面八方向学校奔来,他们没有忘记家庭赋予的使命,他们没有辜负父母和乡党,在极度困难的生活环境中散发着青春的光芒。毕业以后他们肩负着父母的重托,奔赴各条战线,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为国家献出了平生所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现如今,国家富强了,家庭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那时被称为“煎饼贩子、咸菜罐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些曾经就读于一中的老校友,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和我们当时一样从容地走进泗水一中的校门,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
钟声停了,我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尽管教过我们的老师大都离开了泗水,甚至已经先逝,当初的同班同学现在都已年近古稀,我们的学生时代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泗水一中的校园虽然变成了泗水县第二中学,可万万没有想到母校的铃声却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本色,给泗水一中老校区毕业的学生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令我们对校园钟声的那份执着情感经久难忘,对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的同学友谊更加深厚,对当年呕心沥血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们更是难以忘怀。
如果有一天这钟声变成了电铃,但我们的初心却会永远不变,对母校的感情将更加浓烈难忘,因为这里有着我们永不破灭的梦想,有着终生难难以割舍的未了情怀,有着对母校永远的眷恋,有着对同学挚友永恒的友爱。我热爱我的母校,更钟情于老校区的校园钟声。
泗水一中一位普通校友书于二〇二四年三月十五日
授权首发作者简历:刘杰,男,网名:醉美泉乡,明月清风。1957年4月1日生人,汉族,中共党员,祖籍山东无棣馆里,现住地山东省泗水县,高中毕业,退休职工,自加入“龙飞凤舞笔墨情缘”以来,受各位老师和诗友的熏陶和渲染,对诗词颇感兴趣,闲暇之余草草拼凑几句,以助雅兴,学习中体味人生,在晚霞的陪伴下观赏夕阳下的彩虹。有《清风诗集》(一)(二)、《老街情未了》《今世情缘》等专著岀版发行。近期曾经在作家美文,书卷生香筹发表过古体诗、生活随笔、诗等。作品曾被天天快报,一点资讯,今日头条,凤凰网等平台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