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哈密
文/杨光善
六月的河西走廊风景如画,柏油路面在高温下微微发软,腾起的热浪扭曲着远方的地平线,让视野里的一切都变得虚幻而朦胧。应邵总、马总盛情邀约,我们三人驾驶着越野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裹挟着满腔期待,沿着G30连霍高速一路向西飞驰,车窗外,张掖丹霞那惊心动魄的赤色山体逐渐缩小,最终化作地平线上一抹艳丽的剪影,被我们远远抛在车辙深处。
当导航界面赫然跳出"哈密"二字时,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被紧紧吸引,这座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的千年重镇,承载着无数历史的厚重与传奇,如今终于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记忆里,那些关于哈密的只言片语,此刻都在脑海中鲜活起来,像是一幅幅未展开的画卷,等待着我去探寻。
出发前的那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窗外的白杨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我特意在手机里翻出表妹张茜的对话框,指尖悬停在屏幕上方许久,才终于鼓起勇气按下发送键,然而很快,手机屏幕亮起,回复的消息带着电子屏特有的冰冷:"姐夫,我在广州出差,周一回疆,需不需要我安排住宿",望着这条消息,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作失落,我怔在原地许久,最终只回了句"下次一定"。
车轮滚滚向前,广袤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烈日下,骆驼刺倔强地挺立着,尖锐的刺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这一幕,像极了当年军校里,我们在烈日下咬牙坚持训练的模样。当导航提示距离哈密还有100公里时,我的手心微微出汗,握着手机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按下通话键的瞬间,三十一年前的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在西安陆军学院十三队,我们曾在暴雨中互相搀扶着完成五公里长跑,在毕业典礼上抱头痛哭,约定着未来再相见。毕业后,他选择驻守边疆,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西北边陲;我回到故乡,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时光悄然带走了青春的棱角,却带不走那段镌刻在骨子里的同学情谊。
"光善!可算把你盼来了!"电话那头传来的爽朗笑声,瞬间将我拉回现实,还是记忆里那个大嗓门,语气里带着掩盖不住的兴奋与喜悦。
下午4时,我们的车缓缓驶入哈密市区,在环球酒店门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笔直伫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鬓角已染风霜,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眼神里的坚毅与当年别无二致,他大步上前,有力的手掌紧紧握住我的手,那熟悉的力道,仿佛还带着当年训练场上的温度,三十一年的时光隔阂,就在这一握之间消融。
晚宴设在当地最有名的湖南餐厅,雕花的木质桌椅泛着温润的光泽,墙壁上的民族挂毯色彩鲜艳,推杯换盏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渐渐清晰,永忠说起自己从哈密军分区副参谋长岗位自主择业后,现在在企业做党建工作,也算换种方式为边疆建设出力。看着眼前这个被岁月打磨得愈发沉稳的老同学,我忽然明白,所谓坚守,不过是把他乡熬成了故乡,他将自己的半生岁月,都奉献给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夜深了,酒店窗外的哈密灯火辉煌,如同繁星坠入人间,霓虹闪烁间,这座城市展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魅力,而我心中,那份跨越三十一年的情谊,比这璀璨的灯火更炽热,比天山的雪峰更永恒,它是戈壁滩上永不干涸的清泉,滋养着岁月里的每一份思念;是丝路古道上永远飘扬的驼铃,诉说着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在岁月的长河里,这份情谊历久弥新,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杨光善,甘肃武威市人,1990年3月入伍,上校军衔,长期在西北军营工作,精于军队战备、训练和管理,尤其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深入的研究,多次在军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反映军队生活和一些研究性文章,退役后定居西安。
(2025年6月27日写与新疆哈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