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邵阳市北塔区陈家桥镇一处在建的农业灌溉水渠,被群众揭开了令人忧心的真相:水渠内壁“只见石头,不见水泥浆”,结构“上实下虚”。这触目惊心的画面,不仅暴露了施工方偷工减料的恶劣行径,更如同一记警钟,重重敲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链条上——当工程监理员失职渎职,当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再美好的“惠农”蓝图,也终将沦为伤农害农的“豆腐渣”。
“上实下虚”的不仅是水渠,更是责任链条。 群众镜头下的水渠断面,水泥浆体严重缺失,石料裸露,结构疏松,显然背离了基本施工规范。这种肉眼可见的粗劣质量,施工方难辞其咎——究竟是技术能力低下,还是为追逐利润蓄意偷工减料?更令人愤慨的是,监理方本应是工程质量“守门人”,却任由如此明显缺陷在眼皮底下持续存在直至被群众举报。这背后是专业能力的缺失,还是职业操守的沦丧?抑或是某种心照不宣的利益勾连?北塔区有关部门必须深挖彻查,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只见石头”的背后,是基层工程监管的普遍性失守。 陈家桥镇水渠问题绝非孤例。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但部分基层项目却屡屡曝出质量丑闻。根源在于监管体系的脆弱:日常巡查是否流于形式?工程验收是否真正严格?责任追究是否高举轻放?当监管的“水泥浆”未能严丝合缝地浇筑在项目执行全过程,偷工减料的“石头”必然裸露出来。此次事件中,群众举报成为揭露问题的关键,恰恰反衬出常规监管渠道的事后性与被动性。
“工程还在建设”的警示:亡羊补牢,刻不容缓。 面对已暴露的重大质量隐患,当务之急是立即全面停工,对整个项目进行彻底“体检”。相关部门必须迅速行动:
严查追责到底: 对涉事施工方、监理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及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
彻底返工整改: 对已建成的“问题渠段”坚决推倒重来,确保工程最终质量符合标准,经得起时间和使用的考验。
织密监管网络: 举一反三,对在建及已建成的类似项目紧急排查。同时,改革监管机制,强化过程监督与突击检查,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
乡村振兴的基石,绝不能由“上实下虚”的劣质工程堆砌。邵阳市北塔区陈家桥镇此次暴露的水渠质量问题,是对所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次严厉拷问。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堵住监管漏洞,以铁腕手段压实各方责任,让每一分惠农资金都真正浇筑出坚固耐用的放心工程,才能避免“民心工程”沦为“伤心工程”。当水渠内壁坚实的水泥浆覆盖每一寸石料,当监管的责任感渗透工程每一环节,田野间流淌的才不仅是灌溉之水,更是公信力与民心所向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