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光铸剑:马学林诗词对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科学远征与精神图腾的赞颂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马学林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所作的十首诗词,在平仄格律的古典殿堂中,构筑起一座融合科学史诗与民族精神的丰碑。这组作品不仅以诗笔记录核事业开拓者的足迹,更将冰冷的物理公式转化为炽热的民族记忆,在“秉穹”之名与“蘑云”之象的交响中,奏响科学强国的黄钟大吕。马学林以十首诗词为钱三强构筑的文学丰碑,在古典韵律与现代科技的交汇处,升腾起一部壮阔的核物理史诗。这组作品不仅是个人功勋的颂扬,更是将中国核事业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熔铸为不朽的文化记忆。
一、科技远征的时空史诗
诗人以精妙的时空架构勾勒出钱三强的生命轨迹。“跨海求经核理先”与“归国开基擎伟业”形成壮阔的叙事张力——前者“跨海”的横向空间位移,暗含近代中国向外求索的集体焦虑;后者“开基”的纵向历史突破,则象征民族科技的自立新生。在《翻香令》“远洋负笈淬寒光”中,“淬”字凝练如锤击,将异国求学的艰辛锻造成精神钢火。“领军越壑立山巅”的意象更构建出科学攀登的立体图景。科研路上的“壑”象征理论深谷与技术天堑,“山巅”则昭示原子弹成功的战略高度。当《临江仙》写下“领军征朔漠”,茫茫戈壁化作民族科技自强的终极考场,钱三强如持旌旗的统帅,在物理世界的荒原上开辟出文明新境。
二、天地交响的意象体系
马学林独创“天—地—人”三重意象系统:“秉穹志在掌坤连”将人物原名“秉穹”升华为掌握天地奥秘的宣言;“戈壁蘑云腾宇宙”使地面核爆与浩瀚星空产生能量共振;而“星河槎影固河山”更让航天器(槎)成为守卫疆土的现代神器。“沙原雷震慑夷胆”与“霄汉槎驰耀八方”构成天地呼应的战略图景。地面核爆的冲击波(雷震)与太空卫星的光轨(槎驰),共同构筑起立体国防体系。在《浣溪沙》“星河箭影闪光芒”中,“闪”字如快门捕捉科技高光时刻,将卫星升空的物理瞬间铸为民族记忆的永恒画面。
三、儒家精神与核事业的熔铸
诗词创造性地将传统士人精神注入现代科学家形象:“儒魂赤帜立云祥”将儒学之“魂”与革命之“帜”交织;“鸿儒赤胆耀尧天”使钱三强的爱国情怀对接上古圣王时代。在《山花子》“归国开基铸天盾”中,“铸天盾”三字力透纸背——既指核武器的实体防护,更隐喻儒家“为天地立心”精神在原子时代的涅槃重生。“两弹勋成铭玉宇”的反复咏叹形成精神主旋。玉宇意象双关:既指蘑菇云升腾的物理天穹,又喻功勋铭刻的文化星空。而《五律》“儒魂永世扬”的结句,使钱三强超越科技工作者身份,成为连接传统文脉与现代精神的图腾式存在。
四、词体与核能的韵律共振**
马学林对词牌的选择暗含深意:《临江仙》的飘逸词境契合“星河槎贯云边”的航天意象;《翻香令》“烈云腾汉耀天荒”的铿锵节奏,模拟核爆冲击波的声浪递进;而《浣溪沙》下阕“戈壁蘑云腾汉际,星河箭影闪光芒”的工对,使天地双轨的国防体系在诗律中获得形式美感。字词锤炼尤见功力:“破莽荒”的“破”字如利锥刺穿科技封锁;“淬寒光”的“淬”凝练留学岁月的千锤百炼;“耀天方”的“方”字既指空间方位,又含《诗经》“四方来贺”的盛世气象。当“砺剑镇河山”取代传统“笔剑”,科研工作者的计算尺便成为新时代的护国神器。
五、科学远征的时空交响
“跨海求经核理先”与“归国开基擎伟业”形成史诗性的空间跨越。诗人以“重洋负笈核光寒”凝缩钱三强留法岁月,“核光寒”三字精妙——既指居里实验室的放射性研究,又暗喻知识获取的孤寂艰辛。当这种空间移动转向“开基大漠破洪荒”,从巴黎实验室到罗布泊试验场的万里征程,被压缩为文明火种的传递仪式。在时间维度上,“两次勋光铭史册”与“两弹勋成铭玉宇”反复变奏。1964年原子弹与1967年氢弹的两次震世巨响,在诗行中化作永恒回响。“沙原雷震慑夷胆”中“慑”字的千钧之力,将历史瞬间定格为民族精神的永恒坐标,使科技突破升华为文明宣言。
六、儒魂与核光的双重变奏
钱三强“儒魂”特质的诗化呈现令人动容。“秉穹矢志主天奇”巧妙化用其原名“秉穹”,使姓名成为命运预言;“鸿儒赤胆耀尧天”则将传统士大夫精神注入现代科学家灵魂。最震撼的是“儒魂铭玉宇,光魄耀坤乾”——人格光辉与核爆光芒在太空中交相辉映,完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永恒。诗人更构建精妙意象群:“擎天柱”“铸天盾”等神话意象,使核防护体系获得文化原型;“星河槎影”用张骞乘槎典,将卫星升空喻为新的天河探险。当“蘑云戈壁腾霄际”与“星河箭影闪光芒”并置,大地核爆与太空探索构成垂直维度的文明跃升图景。
七、创业史诗的艺术重构
马学林对创业艰辛的呈现独具匠心。“破荒原”在十首诗词中七次出现,形成主旋律般的叩击。从“领军越壑立山巅”的险峰攀登,到“砺剑镇河山”的兵器锻造,核事业初创期的筚路蓝缕被转化为英雄史诗的标准场景。词牌选择暗藏玄机:《翻香令》“淬寒光”的冷冽质感,呼应居里实验室的放射性研究;《临江仙》“破荒原”的开拓气魄,契合罗布泊的创业征程。尤其《浣溪沙》下阕“戈壁蘑云腾汉际,星河箭影闪光芒”,以对仗工整的七言句,将地面试验与太空探索并置,构成中国科技事业的立体图景。
八、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
诗词深蕴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话。“笔算九章开秘钥”在于敏颂诗中重现为“智解九章奥”,《九章算术》成为贯通古今的智慧象征。当“星河槎贯云边”化用张骞乘槎典,现代航天器被纳入中华探索宇宙的历史谱系。最精妙的是“天穹开拓核天邦”的造词艺术。“核天邦”三字石破天惊——以“核”为基石构筑的崭新文明国度,既包含“礼乐之邦”的文化记忆,又指向原子时代的未来图景。这种造词法在“熔星魄”中达到极致:核聚变被想象为熔铸星魂的宇宙级冶炼。
结语: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价值,在于完成科技史诗的中国式表达。当“秉穹”之名在平水韵中重获新生,当“蘑云”意象被词林正韵重新编码,尖端科技便在文化血脉中生根发芽。钱三强们开拓的不仅是物理新疆域,更是文明新境界——在“星河槎影固河山”的壮阔图景中,我们看见儒家的山河情怀与宇宙探索达成完美统一。这组诗词的深层价值,在于将钱三强的科学人生转化为民族文化基因。在“蘑云”与“星槎”的交响中,在“儒魂”与“核光”的融合里,马学林完成了一次精神冶炼——他将罗布泊的惊天雷鸣锻造成文明殿堂的编钟,让钱三强的生命轨迹升华为民族精神星图中的永恒坐标。当后人吟诵“秉穹志在固金疆”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在科技长征中熔铸的精神密码:以儒家心魂驾驭原子伟力,将赤子丹心写入璀璨星河。这些诗篇将钱三强定格为文化星座中的永恒坐标:“丹魄永昭阳”的结句,使科学家的精神魂魄化为不灭的太阳,既照亮“重洋淬火”的求知之路,也温暖“砺剑边疆”的报国征程。在这光芒中,一个民族终于找回将“儒魂”写入星河密码的文明自信。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