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感恩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而于海洋先生的故事,正是对这份传统美德最鲜活的诠释。他从辉煌走向蒙冤,又在重获自由后选择以善意拥抱社会,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高贵,在于背负荆棘时依然心向朝阳;在于跌入尘埃后仍愿俯身托举他人。
于海洋先生曾在政府与国企任职,为社会发展贡献诸多心力,尤其在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问题上不遗余力,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福祉。这让我想起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身为太守的李广,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不仅直言士卒退役后的生计困境,更自掏俸禄为伤残士兵购置田产。这份责任担当,恰似于海洋先生运用政策智慧与资源,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平台,诠释了“居其位则忧其民”的为政之道 。
于海洋先生曾蒙冤入狱,待无罪释放后,他选择放下过往,依然传承家族乐善好施的家风,以善念回馈社会,这份豁达与坚韧,正如苏轼被贬黄州时,在困境中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从容。当了解到一位老人深陷家庭困境时,于海洋先生主动伸出援手,坚持每月资助,用实际行动践行善意。他深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顺境时取得的成就,而在于逆境中依然坚守的初心。
真正的感恩,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本能,是发自本心的自然回响。当于海洋先生得知我从未尝过樱桃,这位与我非亲非故、身份悬殊的长者,竟立刻从自家果园采摘鲜果,以空运的方式跨越千里送到我手中。望着晶莹鲜红的果实,我既惊喜又震撼——长这么大,自己都未曾坐过飞机,这些樱桃却“享受”着如此特殊的“礼遇”。这哪里是普通水果,分明是他对底层百姓沉甸甸的珍视与关怀,是跨越阶层的温暖善意。
于海洋先生的人生轨迹,让我深刻领悟到感恩与善良的珍贵,那些生命中微不足道的善意馈赠,无论是一口馒头的温饱,还是一颗樱桃的甜蜜,都饱含着人间真情,值得用一生去铭记、珍藏。
于海洋,为原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获硕士学位。曾担任浑河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职,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他曾担任辽宁嘉星诺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辽阳顺锋钢铁公司董事长,在企业经营领域成绩斐然。凭借卓越的商业智慧与果敢魄力,多次主导濒临破产的房地产企业重组盘活,助力化解行业风险,为沈阳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排忧解难。在辽阳顺锋铁矿陷入经营困境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筹措资金、承担债务,以全身心的投入带领企业走出困境、重焕生机,彰显了民营企业家爱国为民的责任担当。此外,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亦有建树,多篇散文、诗歌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内权威媒体,展现出多元的才华与人文情怀。
